智見丨馭勢科技吳甘沙:“3×3”方法論 讓自動駕駛少走彎路

智見第四期,遇見科技大咖——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吳甘沙

在機場、在廠區,一輛輛無人操控的運輸車自行走動,看似無序卻從沒在自己的軌道上偏航。看到這樣的自動駕駛物流場景,往往能令人想到馭勢科技這家公司。

馭勢科技是一家自動駕駛公司,致力於打造全場景AI駕駛服務。成立五年之久,在公衆認知中,它僅僅是一家在做自動駕駛物流場景的公司嗎?近日,車雲菌與創始人吳甘沙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尋求解答這個疑惑。

一個100分好過多個60分

“當前階段,馭勢科技在商業化過程中重點在物流上面,所以大家會貼上這樣一個標籤。馭勢在商業化落地的進程中更專注於產品,我們認爲五個60分比不上一個100分”,吳甘沙說道。

在產品方面,現階段的重點是物流,但技術能力方面,是全場景的AI司機。

吳甘沙舉例道,一個開物流車的司機不代表他不擅長開公交車、出租車,馭勢科技就是這個“司機”,從能力上是按照“全能司機”來打造的,也就是技術能力上,馭勢科技瞄準的是全場景。

目前,除了物流領域,在其他場景馭勢也有進行中的動作。比如跟東風合作的Robotaxi,和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交付首款L4級別自主代客泊車產品;與一汽紅旗、宇通客車在微循環公交等方面的佈局等。

吳甘沙認爲,這側面反映出馭勢的研發效率以及技術平臺的通用化更高。與同類自動駕駛公司相比,投入產出的比例不同,在相同的情況下,馭勢科技的研發資金效率運用更高,相比於其他公司,投入資金總量差不多,但最終做成一個產品,而馭勢已經做了五六個。

“我們的研發平臺,就像一個烤肉架,要把不同的肉放上去烤。打個比方,第一根肉串放上Robotaxi,要烤5年才熟;第二根叫無人公交,可能要等4年;第三根串叫做城市配送,可能是等3年……這個平臺上,多根肉串同時在轉,需要烤熟的時間不一樣,烤熟一根你吃一根,而不能只等着一根。”吳甘沙用這樣的比喻形容自動駕駛商業化場景的選擇,這也涉及到商業化戰略的方法論,後文詳述。

乘用車是進化通道

乘用車市場佔據不可動搖的霸主地位,馭勢科技成立之初,就用乘用車和商用車兩條腿走路,打造“造血+進化”的閉環。商用車是造血,乘用車是進化。

首先從時間維度上,馭勢科技預判自動駕駛將是一場馬拉松加拳擊賽,前10年是馬拉松賽跑,大家都在賽道上往前跑,賽道上有環衛、有礦區等等。到2030年左右,看誰有耐力走到那個時候,誰還在賽道上堅持,這個階段爲“競”。但是在跑馬拉松的時候,還要邊跑邊練拳擊的能力。十年之後自動駕駛將進入拳擊賽,這個階段就是“爭”,看誰能站穩市場,搶佔最終的份額。

從空間維度上,吳甘沙引用三國做比。劉備帶領的是一家創業公司,雖然不是最強,但策略高明,諸葛亮用上了“隆中對”的概念,即益州加上荊州。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是一個天府之地,荊州是途徑中原的重要樞紐,所有劉備選擇佔下益州,再在荊州聯合孫權一同對抗北面的曹操。

於馭勢科技而言,商用車就是益州,乘用車就是荊州。乘用車市場是最大的,所以是不可能捨棄的,那麼商用車與乘用車互爲犄角形成閉環。一方面商用車會源源不斷的帶來量產和現金流,與此同時幫助乘用車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進化。

吳甘沙談到,乘用車的戰略格局分爲三塊,首先是L0-L2,這一塊技術含量較低,利潤也低;其次是L2+,國際老牌tier1主攻的領域,規模效應也較爲明顯。吳甘沙認爲,在技術上某些公司可能達到L3,但對於事故風險的保護機制使得L3無法落地。最後是L3以上,技術含量最高,馭勢科技的定位在這一部分。

“在該領域,有像特斯拉這樣的車企自己做,有一些創業公司做,也有車企與科技公司合作。我們的選擇是跟主機廠聯合,預計搭載我們技術的車型,在2023年會出來,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做一些儲備。目前我們也跟主機廠,包括一汽、上汽通用五菱等有一些L2+或自動代客泊車的產品,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幫助車企客戶在2023年前造出有對標特斯拉的能力的車型”,吳甘沙透露。

“這個車型相比於L2+的車型,它具有硬件跟軟件分離、軟件不斷演進的特點,所以這個車2023年出來的時候,很有可能還是L2+,但是到2025年就可能升級成L3、2027年可能變成L4,是具備這樣的能力的。”吳甘沙表示,這意味着馭勢科技在軟件能力上的優勢更加凸顯。

事實上,汽車的基礎硬件通常是按照10~20年的週期去設計的,AI的電子硬件可能按照3~5年的週期,而硬件上面的軟件卻可能需要每月升級一次,所以說未來車的內涵是一直在變化的,這種變化主要看軟件的能力。因此現在車企、供應商也都在向軟件定義汽車的方向轉變。

比如,傳統的硬供應商,從賣硬件爲主傾向於賣軟件模塊,一些能力更強的去賣技術服務,爲OEM提供整套系統,所以在生態當中不同的企業扮演的角色也隨之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硬件的tier 1 會越來越集中於頭部廠商,功能服務相對較弱的硬件供應商可能會被替代。

自動駕駛下半場 3×3的方法論

馭勢科技商業化落地進程較快,取決於這樣的方法策略。吳甘沙總結道,如今,我們基本上已經形成了3×3的方法論,秉持這個方法論,無人駕駛商業化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前面的“3”,指的是商業的可行性(viability);技術的可行性(feasibility);方案的成熟度(maturity)。

商業的可行性主要看三點,第一,是不是解決客戶的剛需痛點?第二,法律法規是不是允許把安全員拿掉?第三,賬是不是算的過來?

吳甘沙解釋稱,不拿掉安全員,仍然是僞無人駕駛。這個問題還要看相關法規的出臺,而且在不同的場景中實現的可能性不同,開放道路還是無法拿掉安全員。

技術的可行性也看三點:第一是場景的複雜度。

第二點產業鏈成熟度。如果一個產品只有1萬臺車的體量,那這個產業鏈肯定不成熟,因爲沒有人會專門爲1萬臺車開發一個L4的零部件。但同時,如果本身規模不夠大,那麼能夠利用最成熟的產業鏈,也不失爲取之有道。不過假使對幾百噸的特種車去利用乘用車的產業鏈,就不太現實了,所以產業鏈的成熟度仍然要看該產品的應用場景是否廣泛。

第三是事故後果的嚴重度。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都存在一定的容錯區間,目前沒有技術可以做到100%,差別是百99%的小數點點後面有幾個9,後面的9越多,容錯區間越大,所以這也是技術需要不斷完善與進化的方向。

方案的成熟度依舊看三點:第一是否能夠去掉安全員,實現7×20小時、全天候、工作50萬公里的標準?第二,軟硬件是否可以集成到一個盒子?當客戶打開後備箱,裡面不是雜亂無章的設備和數據線,而只是一個體積小的盒子,所有的數據、計算全部集中於此。第三現場是否無需工程師?自動駕駛方案的真正成熟是不需要工程師在現場編程命令,而是汽車已經有了自我進化的能力。

吳甘沙稱,自動駕駛進入下半場,商業化是每家公司要考慮的問題,只是實現的路徑不同。事實上,商業化本身對技術的提升具有推動作用,客戶不斷地提出要求,纔能有更大的能力提升。“遵循這個完整的方法,我們正在從100到1000再到10000的道路上。”

車雲小結

自2021年以來,多家自動駕駛公司先後公佈融資情況,圖森未來已成功在美上市,號稱“自動駕駛第一股”,這也間接反映出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的態度,自動駕駛概念仍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吳甘沙談到,資本市場包括一級和二級,公司上市有不同的考量和目的,可能是拓展融資渠道,可能是開拓國際業務,也可能是股東變動。對馭勢科技來說,目前的計劃是做好To B業務的完善,做全場景的AI司機。

● 蔚來的歷史性時刻:把換電站“搬進”加油站大院裡

● 邁出擁抱電動化堅實的一步,東風本田CR-V(參數丨圖片)銳·混動e+有何過人之處

●從混動到純電動,雷克薩斯如何繼續以人爲本? ●超越特斯拉,ARCFOX極狐 阿爾法S 華爲HI版將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