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英雄 | 馭勢科技吳甘沙:L5自動駕駛很遙遠 共享無人車可期

編者按:本站智能重磅推出大型系列人物專訪《AI英雄》,和您一起走近數十位人工智能行業領袖,深入洞察技術發展趨勢,捕捉“智能+”行業機會,時代在變,技術在變,恆久不變的是人的價值與人的故事。本期專訪嘉賓爲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他如何解讀人工智能對社會帶來的價值?又如何看待自動駕駛行業的瞬息萬變?讓我們聽聽他怎麼說。

出品 | 本站智能

策劃 | 廣勝

作者 | 廣勝

歷經100多年來不斷地改進、創新,汽車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匠心。

從1885年卡爾·苯茨在曼海姆製成第一輛苯茨專利機動車至今,它生生不息,經歷了無數次蛻變,現在,人工智能浪潮來臨,它們之間情投意合。

“中國的機會來了!”吳甘沙深耕其中。作爲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現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篤信汽車行業全盤革新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

“汽車產業發展了那麼多年,真正碰到一個價值鏈完全重新設計的機會是很少的,這是一個三五年的時間窗口,中國已經在新能源車、汽車共享、網聯化等方面有了很強的實力,把我們的弱項——傳統的引擎扔掉以後,你一下子發現剩下的都到世界頂尖水平了。”吳甘沙說道。

據一項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的年產量在2006年的時候是800萬輛,2016年已經變成2800萬輛,十年之間中國汽車的整車研發能力顯著提高,自動駕駛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工程技術、人才都逐步到位。

行業風雲變幻,非常詭譎,在吳甘沙看來,汽車處理器廠商已經從以前的“老四家”(德州儀器、瑞薩、意法、英飛凌)變成了現在的“新四家”(英特爾+Mobileye、高通+恩智浦、英偉達、三星),未來一兩年還有好戲看,合併是必然。吳甘沙說,“汽車產業的歷史就是一個併購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有大約250家車廠,而現在所剩無幾,從1950年到現在,美國只產生了一家新的汽車企業,那就是特斯拉。”

從主流的一級供應商的角度來看,他們雄心勃勃的設定了“五年計劃”,即在2021年要實現“L5”級別完全的自動駕駛。在吳甘沙看來,全天候、全時速的“L5”階段還比較遙遠。

目前,馭勢科技以高度確定性場景當中的“L4”自動駕駛階段爲主實驗,地圖以及會發生什麼樣的場景是預先存在的。對於幾年內可期的願景,吳甘沙認爲,可能會以共享爲目的,提供一種按需出行的可能性,或者連接公共交通,提供一種“門到門”的出行方案。

圖: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指定的汽車智能化標準

今年CES上,馭勢科技展出了一款自動駕駛汽車“城市移動空間”。在造車這件事上,吳甘沙解釋到,馭勢科技未來不會自己造車,發佈“城市移動空間”是要嘗試與車廠合作,行業處於早期,冷啓動需要克服“靜態摩擦力”,而後形成飛輪效應,等到行業環境變得更好,我們在安心的退回去。

吳甘沙說,“我們的初心是做一個“賦能者”,希望爲10億人交付安全可靠,用得起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以下根據本站智能(公衆號Smartman163)對話吳甘沙內容整理,略有刪減:

合併是必然 英特爾需要“抓手”

本站智能:英特爾併購Mobileye引發廣泛關注,您如何看待這樁收購案?在這之前,高通收購恩智浦、三星併購哈曼國際等收購接踵而至,行業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吳甘沙:我們可以看到上游的整合已經開始,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汽車處理器廠商已經從以前的“老四家”變成了現在的“新四家”,老四家德州儀器、瑞薩、意法、英飛凌,他們更強調Control(控制),喜歡按照傳統的規律來做事,產品更新迭代比較慢,相對保守,但不排除之後會出手併購新興的技術公司。

英特爾+Mobileye、高通+恩智浦、英偉達、三星形成了新的“新四家”陣營,他們都來自移動互聯網領域,其中,英特爾併購Mobileye,考驗着他們的整合能力,Mobileye已經有着成熟的生態資源,他和寶馬、奧迪等幾十家車企建立了合作關係,而英特爾自身也有很多好東西,例如5G、CPU以及購買了高精地圖Here 15%的股份,但可惜一直沒有核心“抓手”。所以,整合形成化學反應,英特爾在自動駕駛領域會迅速崛起;此外,英偉達近來發展迅速,而且新產品呼之欲出,英偉達號稱將推一個20瓦的有10T以上運算能力的GPU,還宣佈與一大批車企建立了合作;與此同時,高通還會繼續進行收購,恩智浦之後應該是賽靈思,用以彌補恩智浦方面的技術不足。

所以,整個行業風雲變幻,非常的詭譎,未來一兩年還有好戲看,合併是必然,汽車產業的歷史就是一個併購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有大約250家車廠,而現在所剩無幾,從1950年到現在,美國只產生了一家新的汽車企業,那就是特斯拉。供應商的併購已經轟轟烈烈的發生,不管是一級供應商還是二級、三級都會逐漸進行併購,基於此,未來的零部件會越來越少,供應商會越來越少。

對於併購,馭勢科技不會考慮那麼遠,我們希望做一個整合技術方案的企業,並不是提供單項技術,而是端到端的整體性解決方案,我們更靠近下游,現在的整合更多的出現在上游,對於很多算法廠商,其實整合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本站智能:谷歌Waymo對Uber提起訴訟,各執一詞,劍拔弩張,這是否表明行業除了併購、合作之外的競爭浪潮已經開始?

吳甘沙:談到競爭,我認爲還爲時尚早,遠沒有到刀槍相向的時候。

首先,大公司與大公司之間,永遠是競爭多於合作,創業公司與大公司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多於競爭,大公司由於傲慢或者效率相對較低的原因,項目經常被卡住,導致做不成事,但創業公司有着獨特的生存空間。

此外,現在的競爭不是市場的競爭,還是在人才方面的競爭,谷歌與Uber的訴訟同樣是因爲人才引起,這給整個行業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話題。此前有一個說法,說現在自動駕駛領域的人才已經是1000萬美金一個人了,大家驚呼門檻擡到這麼高,讓創業公司怎麼活,其實,這是Uber花7億美金收購了OTTO,OTTO的員工大約70人,這樣換算得出的結果,這麼算顯然不合理,但側面說明人才的重要性。

談到人才,馭勢科技目前大概有四五十位工程師,超過一半是博士博士後,有着豐富的經驗,我們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團隊,北京主要負責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整車的建構等等,上海主要是運營和運維的團隊,同時,我們在不停的招聘來擴充團隊。

今年部署約60輛自動駕駛汽車投入試運營

本站智能:2017年馭勢科技會有哪些動作?有沒有投入運營的計劃?

吳甘沙:我們整個公司的發展分三步走,第一步demo展示、第二步部署、第三步量產,如果說我們去年主要是在第一階段的話,那今年就是第二階段“部署”,部署跟demo的區別在哪裡呢?demo在100次當中只要一次成功就行了,各家公司在網上都放出來很漂亮的視頻,但“部署”雖然還不是一個量產的東西,但是100次當中出現一次失誤那就完蛋了,所以,其實從demo到部署必然會碰到產業化的鴻溝,這是每家公司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必經之路。

今年我們會投向市場大概60輛自動駕駛原型車,真正的全天候運營,這屬於商業化試運營,已經非常接近商業化了,其中包括不同的種類,今年會以更低速的20公里左右時速的車輛爲主,在傳統汽車行業裡面什麼叫低速?就是不超過70公里的時速,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其實70公里時速在北京城內足夠用了,未來低速會怎麼發展,其實是一個X因素,我們會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投入不同的車輛,“城市移動空間”肯定是其中一類。

當然,我們目前以高度確定性場景當中的“L4”自動駕駛階段爲主實驗,地圖以及會發生什麼樣的場景是預先有的,至於全天候、全時速的“L5”階段,我認爲還比較遙遠,有人覺的是10年,也有人認爲會更快,以主流的一級供應商的角度來看,他們設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即在2021年實現“L5”。

本站智能:馭勢科技的地圖支持以及數據來源自哪裡?

吳甘沙:一方面我們與國內的地圖廠商進行合作,另一方面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建模工具,在低速的高度確定場景裡面,比如園區、景區、度假村、主題花園,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套建圖工具,我們希望它在園區裡面儘快跑起來,這裡面其實跟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高度相關。

同時,“L3”以上都需要高精地圖的支持,其中少不了與地圖廠商的溝通,讓自動駕駛汽車跑起來需要高精地圖提供路標、標線等信息,我們已經與國內很多地圖廠商建立了合作,我們的價值在於,可以讓地圖變得“有活性”,運營車輛跑起來,可以保證地圖的數據更新速度更快。

我們要做“賦能者” 讓10億人用上自動駕駛系統

本站智能:您此前曾表示馭勢科技不會自己造車,但在去年發佈了“城市移動空間”汽車,您的思想變化可以和我們聊聊嗎?

吳甘沙:其實,我現在也不會說我一定會去造車了,我們的初心是做一個“賦能者”,希望爲10億人交付安全可靠,用得起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從這點出發,肯定不想自己造車,那會導致只有自己的車得到這個方案,我們希望服務更多的車輛,發佈“城市移動空間”只是我們的手段,目的不是造車,我們中短期內是一家2B的公司。

之所以在CES發佈新車,是因爲我們此前嘗試與車廠進行合作,行業處於早期,反饋很不好,交付逾期嚴重,並且不能保證高質量、高可靠性和高一致性,所以我們願意承擔更多責任,冷啓動需要克服“靜態摩擦力”,而後形成飛輪效應,等到行業環境變得更好,我們在安心的退回去。

本站智能:有數據顯示,北京每天人均的通勤時間大約2個小時,這是非常大的代價,您認爲自動駕駛普及以後,它會成爲在街上川流不息的公共交通還是依舊延續私家車的模式?

吳甘沙:我認爲無人駕駛在城市區裡面的應用,肯定以運營車輛爲主,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種出租車或者是公共交通的延伸,本質上以共享爲目的,它提供了靈活性,一種按需出行的可能性,會在未來的交通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能夠連接你跟公共交通,提供一種“門到門”的出行方案,比如我以後可以叫一輛自動駕駛小車把我載到地鐵站,然後再坐地鐵出行。

新技術窗口期 中國的機會非常大

本站智能:你曾表示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國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最近西方節奏變快,這個可能性還有多大?

吳甘沙:我覺得這個機會還是非常大,汽車產業發展了那麼多年,真正碰到一個價值鏈完全重新設計的機會是很少的,這個時間點差不多有三五年的時間窗口,中國已經在新能源車、汽車共享、智能化、網聯化這些方面有了很強的實力,把我們的弱項——傳統的引擎扔掉以後,你一下子發現剩下的都到世界頂尖水平了。

中國在過去一二十年當中,整個汽車產業發展非常快,已經度過了原來一窮二白,啥都不懂的年代,中國汽車的年產量在2006年的時候是800萬輛,2016年已經變成2800萬輛,10年時間我們汽車整車研發能力起來了,自動駕駛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工程技術、人才都逐漸起來,這是非常好的窗口。

不過,現在依然有少數國產汽車廠商壓低成本裝備豪華功能,他不管集成體驗好不好,只強調功能,這是不可取的,甚至有車廠問我能不能以非常低的價格裝自動駕駛系統,我說其他東西可能可以,但這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情,絕對不能降低質量。

本站智能:美國的很多州宣佈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政策對新技術的影響很大,包括中國網約車政策實施對網約車平臺的影響也很大,您如何看待“有形的手”?

吳甘沙:其實“有形的手”包括控制的方面和鼓勵的方面,從鼓勵的角度看,中國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就有政府的大力推動,中國網約車政策的出臺,對網約車更多的是起到規範作用,而不是扼殺,只有這樣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從政府的角度考慮,他希望新業務不要成爲麻煩的製造者,而是可以通過與政府有效的溝通,處理某一方面的問題。中國的政府也在積極的進行政策制定,爲了使得政策更加的穩妥,他們會確保每個環節都想到,我相信中國的配套政策最快今年就會出臺。

本站智能: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歷史跨度非常大,經歷了很多起起落落,您是否覺的人工智能會重蹈覆轍?

吳甘沙:大家有時候對新技術期望太高,有可能期望幻滅,然後一段時間以後重新復甦,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如果非說人工智能的冬天要來,那也是暖冬。

其實,衡量新技術的標準應該是它所產生的價值,互聯網是這樣,人工智能同樣是這樣,如果始終不能帶來價值,他一定會破滅。在中國,人臉識別領域已經出了四家獨角獸公司,這是一個非常細分的市場,但因爲中國在安防方面的需求旺盛就不足爲奇了,這是它所帶來的價值。

我覺得人工智能應該不會一下子又進入冬天,徹骨的寒冷,然後又蟄伏10年再起來,整個行業正在挖掘價值,而不是停留在demo階段。我們所在的城市很多的問題會得到解決,交通擁堵、廢氣排放、能源效率、交通事故、停車難等問題。(完)

注:本文爲本站智能頻道稿件,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微信公衆號smartman163),違者必究。

關注本站智能菌(微信公衆號:smartman163),獲取專業人工智能資訊與AI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