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創始人馭勢科技吳甘沙:我希望用無人駕駛改變這個世界的交通

編者按:他們創辦的公司或已是獨角獸,或剛啓動種子輪,或已家喻戶曉,或長期身居幕後,或正起於微末,但他們都是中國新經濟的微觀脈搏,是這輪產業和技術升級的微觀主導者和實踐者,不同行業成千成萬的他們的身影匯聚,投射變革的洪流。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汪慧)訊,“科技公司和車企需要更加緊密的合作,馭勢科技正在跟頭部的整車廠洽談合作,預計接下來幾年會看到比較明確的進展。”自動駕駛公司馭勢科技(UISEE)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甘沙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

《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馭勢科技的“AI駕駛員”服務正在快速上量中,預計今年會以成倍的規模增長,未來幾年將達到幾十萬的交付量。吳甘沙表示,基本上,幾十萬輛車所收集的數據可以對道路交通狀況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去年馭勢科技交付了數百套“AI駕駛員”,營收增長超150%。

就在近日,馭勢科技獲得超10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由國資背景的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領投,去年馭勢科技還在B輪融資中獲得博世的戰略投資。

今年亦是馭勢科技創立五週年,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甘沙接受了《科創板日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談融資:業務加速落地+研發更強勢

新一輪融資將給馭勢科技提供充足“糧草”。

“融資就是爲了發展,業務正在快速成長中,你應該準備好讓業務能夠快速發展的錢。”

吳甘沙提到,創業公司往往面臨生存問題,公司在規劃設備開銷時經常需要精打細算,但隨着公司業務逐步進入正軌,外部資金開始注入之後,這些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業務的確定性也使我們更加自信,”吳甘沙說道,馭勢更加積極的備貨,一是爲了更好的用戶體驗,達到快速交付的目的;二是考慮到汽車芯片缺貨的現狀,可能會導致採購備貨週期更長,需要企業有所準備。

吳甘沙透露,融資將用於增進研發實力,研發的投入會佔融資的大頭,高於普通的科創類企業,在未來幾年,將更加積極嘗試新領域和新技術。

《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除了大量部署AI駕駛員獲得數據,馭勢科技還在探索數據學習,並通過仿真環境和影子模式高效安全地提升算法準確性。

談商業化:持久戰更需要自我造血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不同場合,吳甘沙都非常強調商業化落地,馭勢科技在行業中的目標也是“無人駕駛商業化領跑者”。

爲何如此強調商業化?

這跟吳甘沙對賽道戰事的判斷有關,“自動駕駛是一場持久戰。”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田徑場,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賽道上獨立地跑,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自己的賽道上跑到終點。”

吳甘沙直言,如果它是一場很短的戰役,那我一開始就可以玩很高端的,靠融資來獲得足夠多的錢,一下子就能夠把東西搞出來,這就是簡單的一場戰鬥或者戰役。但持久戰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你要能夠持續地在你的賽道上跑下去,不會因爲中途受傷,或者是耐力不夠而退出。而且持久戰意味着,你不可能靠一時的風頭或者讓VC持續給你買單。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確,必須要有自身造血能力。”

在意識到這一點時,吳甘沙也面臨着一個略痛苦的選擇,“你形成自身造血能力在短期是吃虧的,因爲看起來不是那麼fancy,但是你知道從長期來看,這是一條對的路。”

同時,吳甘沙坦言,強調商業化的另一個受益是,在被客戶“虐”中快速成長。

他直言,對於無人駕駛,如果閉門造車,能力提升會非常緩慢,“但是當你真正的去交付給客戶,客戶整天“虐”你,給你提意見,不斷提出更多極高標準的需求的時候,你是在快速的成長,商業化本身也是迫使我們成長。”

談核心能力:全場景X真無人X全天候

在實際與客戶打交道中,吳甘沙的感悟是,“客戶的需求很直接,他們希望產品可靠好用,並能一站式部署,經常是一個客戶既需要廠區物流車,又需要無人公交,還需要大量末端配送車,客戶覺得我只要跟你一家去合作就行了,不用各找各的。”

馭勢科技何以獲得客戶認可?

吳甘沙將馭勢產品的核心能力總結爲,全場景、真無人、全天候。

全場景,即馭勢能夠做各行各業交付“AI駕駛服務”,“未來你可以看到,工廠、機場、公交車、出租車、幹線物流,以及末端配送等各行各業都有馭勢科技‘AI駕駛員‘,這也意味着馭勢科技具有無限的成長性和廣闊天地。”

真無人,即車上不需要配備安全員。吳甘沙透露了這樣一組數字,馭勢科技去安全員的運營里程已超過40萬公里,而且每個月以5萬+這樣一種速度在增加。而目前世界上真正做到去安全員自動駕駛企業是Waymo,其運營里程是10萬公里左右。

全天候,即無論風吹日曬等各種極端天氣環境,AI駕駛員所駕駛的車輛均可正常作業,並可做到7×22的強度。

目前,馭勢科技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已在香港國際機場常態化運營,馭勢還幫助湖南機場落地了中國內地首個空港無人駕駛物流車應用。並且馭勢科技已經和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汽車、一汽物流、長安民生物流、巴斯夫(BASF)等企業達成合作。

談生態角色:不碰車也不碰運營 做好賦能者

全場景的業務佈局會不會意味着馭勢科技將來也會造車?

此次專訪中,吳甘沙再次明確闡釋馭勢科技的定位。馭勢科技要做的是爲全行業、全領域提供AI駕駛服務,做賦能物流和出行新生態的AI駕駛員。

第一,馭勢科技不造車,不跟造車企業直接競爭。吳甘沙表示,客戶可以在其車上搭載上AI駕駛系統,這些客戶可以是像滴滴那樣是解決出行問題,也可以是像順豐那樣解決物流問題。

第二,馭勢科技也不直接做運營,而是支持運營方的角色。“比如企業可以直接用馭勢科技的自動駕駛技術,它們做運營,我們給他提供AI駕駛支持。

“我們既不碰車,也不碰運營,我們去交付AI駕駛員,AI駕駛員既聽話,技術又好,也不會疲勞,一週工作7天,一天工作20個小時,也不會跟老闆說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吳甘沙幽默地說道。

那麼,AI駕駛員的大規模交付帶來的商業潛力怎樣?粗略估算,假設馭勢科技在2025年能夠交付100萬個AI司機,每個AI司機定價爲10萬元,一年將帶來1000億的收入。

但吳甘沙指出,在短期這種模式還不合適:第一,目前並不是所有的車都能夠支持自動駕駛;第二,馭勢科技要交付的是整體解決方案,AI駕駛員僅是其中一個部分,此外還需要深入運營方的實際業務,尚需時日。所以短期內,馭勢科技會跟合作方,諸如自動化等特定行業的集成商,一起合作交付整體解決方案。

在戰略節奏上,吳甘沙表示,馭勢科技首先要把機場和廠區物流這個市場做大,這是一個百億級的市場,預計未來幾年能夠做到極高的市場滲透率,同時,馭勢科技也在佈局乘用車和商用車新物種的市場,搶佔這個千億級體量的市場,到2025年馭勢科技的技術將可衝擊萬億級體量市場。

用謙卑、敬畏的心態探索未來

無論是談創業還是此前經歷,吳甘沙語速不快,有一種溫文爾雅的幽默感。

創業前,吳甘沙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工程師、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功成名就。

爲什麼還要創業?

吳甘沙的判斷是,“從科技革命的大的規律上面來說,以20年的週期劃分,1976年到1996年是個人電腦的20年,它解決的是生產資料的數字化;第二個20年就是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它解決的是生產關係的網絡化。從2016年開啓的第三個20年,將解決生產力的智能化。”

彼時一條路是研究院體面且波瀾不驚,可以看到直至退休的未來,但另一條路是技術變革的召喚,“不如縱身一躍,進入到人工智能的大潮當中,給自己更多的不確定性,真正成爲這20年的弄潮兒。”

實際上,從科研人員到企業家這一角色轉變的挑戰不小,不過創業5年的吳甘沙已經總結出了方法論。

“一個是放下身段,你不再是研究院的院長高高在上,是一個接地氣的創業者,當公司規模還小,如何去說服你的供應商,如何說服你的客戶,就必須得放下身段;另一個是放空內心,因爲你發現以前在大公司學的這些管理經驗,基本上都不適用,在創業的環境當中,必須得放空,重新去學習,放掉自己的思維定勢,要很謙遜。”

吳甘沙坦言,“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對無人駕駛的難度其實是低估的,無知者無畏,迷之自信,等做深了以後,發現到處都是問題,這時候需要你保持一個敬畏之心。”

但他依然帶領馭勢科技啃最硬的骨頭,“要做最先進的、最通用的自動駕駛技術支持全行業”,比如在自動駕駛技術上,馭勢不僅支持C照,也支持A照和B照,後兩者比前者更難拿。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馭勢科技在宣傳冊上寫道,要在2031年創造一個0事故、0擁堵的交通體系,使出行和物流成本降到1/3,道路和停車空間減少1/3,1/3的路上總時間成爲生產力時間。

2031這一年份賦予了太多意義,是不是2031真能達到?

“我也不知道,說實話,信心沒有當初那麼足,但我們並沒有去改,因爲我是覺得這作爲一個北極星掛在空中,去指引着我們的方向,還是很有意義的。它也給了我們一個緊迫感,剛剛已經過了5年了,1/3已經過去了,未來這10年我們必須得更努力。

“我希望用無人駕駛改變這個世界的交通,我的內心有一種力量,一種使命,因爲我每天有三個小時浪費在路上,相當於生命的1/8,我們何不把無人駕駛技術做出來,真正改變世界的交通,提高世界的效率呢?”吳甘沙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