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甜≠微糖 豆漿3大陷阱你知道多少
圖/吳孟瑤 文/吳孟瑤
豆漿,是現在不少人的心頭好,其富含的高營養價值,不論是充當減肥時的替代飲品,或是運動、重訓後的增肌營養補充,都相當適合,有些人爲了健康,甚至會選擇低糖、無糖的豆漿,但關於豆漿的幾個陷阱,你知道多少?
喝飲料時,我們常會選擇「微糖」來避免攝取過多糖分,而食藥署《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也規範,「微糖」定義應爲糖小於2.5公克/100毫升,但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發佈的一份「百款豆漿大調查」報告,其針對國內市售115件豆制飲品(105件液態豆漿/豆奶、10件豆漿粉)進行營養成分檢視,結果發現,有些豆漿會標示「微甜」而非「微糖」,食藥署表示,「微甜」屬消費者個人口感,並不需符合「微糖」小於2.5公克/100毫升之規範定義,因此含糖量可能過高,容易誤導消費者。
另外,此次調查中含糖量前3高的液態豆漿,每瓶添加糖皆大於23公克,等於喝2瓶就快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不容小覷。(依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建議糖攝取50公克以下)
(豆漿/奶含糖量排行榜。圖片來源:董氏基金會提供)
豆漿的臺語叫「豆奶」,因此不少人會誤認豆奶是豆漿加牛奶,但其實豆奶就是豆漿,兩者皆是以大豆爲原料製成的飲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提醒,民衆比較需要留意的,反而是標示不清的「調製豆奶」。
陳醒荷指出,調製豆奶通常會含50%以上之豆奶作爲原料,必要時可再添加一些營養劑與風味料調味,含糖量可能會較豆奶再略高一些,蛋白質含量也較低。但以此次調查爲例,115件豆制飲品中,有30支產品依目前CNS標準屬調製豆奶,但其中23支卻無明確標示爲「調製豆奶」,容易使消費者混淆,董氏基金會呼籲主管機關,應規範廠商於包裝上依產品濃度進行更明確之分類標示,以維護消費者知的權益。
(豆奶與調製豆奶定義。圖片來源:董氏基金會提供)
桃園營養師公會理事朱瑞君表示,由於豆漿的原料主要爲黃豆與水,因此除了上述的糖,「蛋白質」含量也是挑選豆漿時,可以參考的指標之一,依CNS標準,豆漿/奶蛋白質含量應大於2.6公克/100毫升。
但朱瑞君提醒,濃度高並不代表蛋白質含量高,有可能是添加了澱粉、增稠劑等成分,以增加黏稠口感,因此建議還是要看清營養標示再選購。
(無糖豆漿/豆奶,蛋白質含量最高前11支一覽表。圖片來源:董氏基金會提供)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指出,許多人會用豆漿取代牛奶,但其實兩者並不衝突,牛奶富含的營養素如鈣質、維生素B2等是豆漿所沒有的,因此豆漿與牛奶每日都可各喝1~2杯。
臺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也表示,牛奶含有較高的鈣質、蛋白質,但是豆漿當中也有能夠促進鈣質吸收的營養素,而且豆漿含有的卵磷脂又比牛奶豐富許多。因此,以營養學的觀點來看,任何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只要適當的攝取,就不會造成任何疾病。
延伸閱讀:
市售豆漿到底能放多久?自煮一定要做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