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深刻理解建黨意義提供了重要參照

影片所表現的年代,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時刻,更是革命先驅們的青春歲月。13位一大代表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其中年齡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正處於風華正茂的年紀,這本身就決定了影片充滿青春氣息的主基調

胡智鋒 楊賓

多年來,圍繞着重大時間節點,中國電影推出了多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紅色主題作品。包括《南昌起義》(1981)《開國大典》(1989)《開天闢地》(1991)《建國大業》(2009)《建黨偉業》(2011)《建軍大業》(2017)等等。單是建黨主題,產生重要影響的就有《開天闢地》《建黨偉業》等。因此,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再次推出此類題材的重點影片,無疑在創作層面面臨極大的困難。因爲這些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故事,似乎已經被反覆講述和呈現過了,再拿出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其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中國電影人爲觀衆呈現了《1921》這樣一部獨具風格、獨樹一幟且充分體現2021鮮活時代氣息和時代特點的全新紅色主題影片。

《1921》是站在2021年的新時代對百年前建黨歷史的深情回望。主創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史料進行深度開掘,以具有強烈的青春感、時尚感和歷史生活質感的表達,充分調動當下年輕觀衆所喜愛的可視化元素,呈現出一部行雲流水、充滿時代魅力的紅色主題電影,也爲此類影片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新的啓示。

史實廣度和深度的全新開掘,增加了觀衆認知歷史的豐富度與飽滿度

《1921》立足2021年的新歷史節點,以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加深入的新鮮史料回望建黨的歷史,對史實真相的廣度和深度進行了全新的開掘,豐富了觀衆對那段歷史的認知與體會。

在對建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觀察上,《1921》首次將視野全面拓展到國際維度,還原了當時的複雜的國際環境。影片從馬林歐洲進入中國這一獨特視角切入故事,並專設一條日本密探的故事線,串聯起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的複雜多元的國際背景。從1919年“巴黎和會”的場景,到共產國際向東方拓展的計劃,從日本共產黨人與中國共產黨人的聯繫,到“五四”文化運動後陳獨秀、李大釗以及毛澤東李達等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在以往同類作品中,蘇聯、歐洲和日本等國際力量僅作爲黨誕生的歷史背景出現,對於很多細節要麼僅是蜻蜓點水、要麼直接沒有觸及。《1921》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國際背景,對於新時代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大意義,提供了重要參照。

從史料挖掘的深度上來看,《1921》對一些新史料、新人物和新故事的呈現,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比如馬林持三本護照躲避歐洲密探和上海租界警察的追捕;又比如日本特高課特工秘密追捕日本共產黨人,計劃破壞黨的一大會議;以及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信息,警戒阻截共產國際代表等。這些驚心動魄、不爲人知的秘密監視、監聽的場景與情節,在《1921》中多是首次發掘和呈現。此外,黨的一大諸位與會者的參會細節,包括毛澤東與李達夫婦一起吃湖南菜,代表們吃上海湯圓等等,這些存在於史料之中的歷史細節的呈現與嫁接,爲建黨這一歷史事件增加了豐富的生活細節,增加了人們認知這段歷史的豐富度與飽滿度。

青春感、時尚感和歷史生活質感,讓觀衆得以近距離地與人物相遇

《1921》鮮活的時代特色突出體現在三個“感”上,那就是青春感、時尚感和歷史生活質感。

影片所表現的年代,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時刻,更是革命先驅們的青春歲月。13位一大代表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其中年齡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正處於風華正茂的年紀,這本身就決定了影片充滿青春氣息的主基調。

這種青春氣息集中體現在影片豐富飽滿的情感上。其中有激情——先輩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忠貞信仰以及渴望通過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激情狀態,驅動着他們參與新文化運動、參與領導罷課罷工,直到成立一個先進的政黨;有溫情——先輩們對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社會充滿關切,尤其是對被剝削的勞苦大衆的關懷;有友情——13位代表之間洋溢着志同道合的戰友深情,即便偶有爭辯,也不妨礙彼此之間的體恤與關心;也有愛情——李達與王會悟、毛澤東與楊開慧等革命情侶之間的伉儷情深,體現出強烈的革命浪漫主義氣質。只有青春才能容括如此濃烈而豐富的情感,相比以往獻禮片老成持重的成熟態表達,《1921》因此更多呈現出青年感與青春態。

影片以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作爲大背景,令觀衆從空間、思想和生活方式等角度,全面感受到了大都市的摩登與時尚。影片通過國際視野所展示出的國際化的生活方式,包括大上海繁華的街區、琳琅滿目的商品,王會悟的旗袍、學生們的五四學生裝以及燙髮等等,都代表着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是當時的潮流時尚。當然,景觀上的摩登是表層的,更重要的是展現一羣充滿青春氣息的年輕人如何用彼時最時尚最先進的文化和思想,來爲中國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因此,從摩登生活狀態的展示到革命生活方式的選擇再到新思想的引進,影片整體呈現出一種前衛的時尚感。

與此同時,影片還通過一系列的細節營造,將概念化的宏闊景觀,轉化爲具有歷史質感和生活質感的電影景觀。爲展示上世紀20年代真實的社會和歷史風貌,劇組勘訪多地,甚至按照1∶1的比例實景重現了黨的一大會址、二大會址以及博文女校等多個建築羣,力求還原當時大上海真實的城市生活狀態和文化風韻。大到十里洋場的街區、汽車,小到一把雨傘、一個布包,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公使、巡捕、工人、學生、百姓等各色人等的服裝、道具等,無一不帶有強烈的年代的歷史感和生活的真實質感。影片從空間設計到生活呈現,無不精緻細膩,讓觀衆得以通過鏡頭進入到那個時代的歷史生活空間之中,近距離地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相遇,真實而動人。尤其是黃軒所扮演的李達,把他對理想的堅定、對革命的勇氣、尤其是作爲書生背後浪漫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爲大衆印象中的書生李達增添了青春、時尚和歷史生活的質感,賦予了更多活力。

藝術形式上展開探索,增加主旋律影片的“可視性

如何讓宏大的歷史事件可感可見,如何將人們熟悉的歷史故事拍出新意,這是此類影片創作的難點所在。可以看出,黃建新導演及其團隊按照電影藝術的自身規律,結合當下年輕觀衆喜愛的方式,圍繞戲劇性、節奏感、場景營造等方面,在視聽表達上做出了巨大努力,這無疑是一種創新。

具體而言,是商業片文藝片多種類型的融合。其中包括諜戰片緊張感——如馬林和尼克爾斯基躲避歐洲反共組織監視、日本特工秘密破壞一大召開等橋段,緊張而刺激;包括文藝片的浪漫與詩意——影片中最動人的情節,莫過於李達與小女孩的三次對視,雖默默無言,卻流露出一種無聲的默契。孩子清澈的眼神,揭示了李達等先輩們守護這份純真與美好的革命初心。三次對視,李達的視線不斷提升,最後終於展開雙臂擁抱自由的太陽,隱喻着黨的誕生爲祖國和人民帶來的希望,充滿浪漫與詩意;還包括喜劇片的輕鬆詼諧——比如劉仁靜、鄧恩銘王盡美等一起照哈哈鏡,李達向毛澤東“討債”等輕鬆活潑的情節等等,亦莊亦諧,趣味盎然。

通過多種類型的調動,《1921》增強了可視性,也讓影片與觀衆特別是年輕觀衆貼得更近。

(作者分別爲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