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特稿】展館設計寓意深刻
作爲展示中國共產黨奮鬥歷史的精神殿堂,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背後有哪些設計巧思?如何體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精神要義?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主設計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院”)首席總建築師邵韋平。
“北京建院的先輩曾參與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時隔60年,作爲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主設計單位,能夠再一次爲國家的重大工程添磚加瓦,我們感到非常光榮。”從2018年開始,經歷了1000多個日夜,看着展覽館由概念和圖紙一步步變成現實,邵韋平難掩激動的心情。
邵韋平說,爲了實現展覽館紀念性、傳承性與實用性的銜接,設計團隊打破了以樓層進行區分隔斷的傳統做法,而是打造了一條螺旋上升的參觀流線。“參觀者從一層前廳順時針循環觀展後,沿着中軸線的臺階進入上一層,通過漸進的空間轉換,形成層層遞進的展覽動線,營造出不斷向上的儀式感,同時寓意着革命道路不斷延伸。”邵韋平表示,展廳平面標高的逐級提升,既帶來獨特的觀展體驗,又提高了展陳空間的使用效率,同時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昭示着黨的事業不斷走向新高度。
在展館設計上,處處彰顯着中國共產黨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邵韋平介紹:“在展覽館西側廣場地下,設置了約9萬平方米的公共服務空間,觀展前觀衆可以在此等候休息,觀展後也能得到放鬆。”
在邵韋平看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誕生過程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方案投標、最終定案到深化設計、施工裝修,先後有200多家單位直接參與建設,形成了團結協作的強大合力。邵韋平告訴記者,大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拼搏,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現場調度會也一次沒有停歇,保證了工程進度的穩步推進。“正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內,舉全國之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克服困難,共同完成這個重大任務。”邵韋平說。
如今,這座紅色的新地標已展現在世人面前,沉穩端莊的造型和挺拔向上的柱廊,承襲了人民大會堂等開國經典建築的文化基因;逐級上升的展覽空間,全景展現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邵韋平表示,下一步將藉助最新科技力量,從數字展館、智慧運行等方面,推動展覽館成爲可持續發展的典範,“讓展覽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康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