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學生張盛華的生命史(二)
張盛華是江西省東鄉縣(今撫州市東鄉區)王橋鄉(鎮)徐源村張家村人,生於民國15年農曆5月6日,本名水龍,盛華爲學名,出身小地主,父親張貴助,母親吳氏,叔父張潤助原在國民學校從事教職,擔任過王橋鄉長和區長,後於東鄉縣政府擔任秘書和自衛隊隊長,一路鼓勵張盛華求學。在戰亂的時代,張盛華除親炙傳統漢學私塾教育,也接受現代教育,先後在私立英才小學、東鄉縣立初級中學以及江西省立臨川中學高級中學部求學。初二下由父母安排,迎娶了指腹爲婚然其時父母皆已雙亡的孤女王鳳英爲妻。民國37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戡亂戰事急轉直下,38年4月,解放軍大舉渡江南侵,國軍陷入潰敗之境地,江西則首當其衝。當時張盛華在臨川中學讀書,爲因應當時國家之變局,校長吳汝雷決定提前結束各年級教學課程,並對高中應屆畢業生提前發給「臨時畢業證明書」,讓學生能夠提前返家準備避難。
民國21年7月,東鄉縣曾經一度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所佔領並建立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共產黨在當地打土豪查田分田的事蹟,令張家餘悸猶存。4月7日,張盛華家鄉東鄉縣王橋鄉爲解放軍攻下,5月5日,解放軍佔領了東鄉縣城孝崗鎮。東鄉又開始出現土地改革、階級鬥爭的騷動,張盛華目睹共產黨人對地主和國民黨人的報復清算,在徐源老家和家人商討一番後,家人認爲他以暫時離開家鄉,向外尋求發展爲妥,於是他便與東鄉初中同學鄭文茂、陳先助(陳煥)約好於6月20日上午8時於家中會合後,告別父母與妻子,帶着祖母洪順嬌給的三元銀圓,便一路向南而去。而爲求路上平靖,張盛華持着叔父張潤助寫給東鄉前縣長戴森榮的親筆函,在10點半到達位於河渡鄉(今瑤墟鄉河渡村)赤嶺村的戴森榮官邸。戴森榮也是他東鄉縣立初中的校長,張盛華和戴森榮的女兒戴依仁同班,但從未說過話。戴森榮跟他們說:「你們三位年輕人,沒有什麼專長本領,也沒有貴人相助,就如此向外,能獲得好的發展嗎?古人有言:『邦有道則治,邦無道則隱。』中共來了如果好,可以參與從政求發展;如果不好就埋沒做個普通人過日子。」言下之意,自是認爲他們三人沒有向外發展之必要了。不過,他們依然決定往南行,戴森榮亦手書信函一封,交與他們,使他們經過南豐縣時得受到沈德尊縣長的照顧。三人繼續南行,中午在鄭文茂江西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同學辛克勤家用午餐,稍作休息,再往南行,於下午5時左右到達資溪縣張盛華臨川中學同學胡靈芳家。經張盛華說明來意後,胡靈芳接待了三人晚餐,備置牀蓆讓他們睡到半夜2點,然後引導他們從山間小徑摸黑前進南豐縣,直到作爲兩縣邊界的公路線,才拜別回去。
張盛華人生地圖。(曾建元繪製)
張盛華等人進入南豐縣後,找了地方吃了早餐後,找到琴城鎮南豐縣政府,持着戴森榮專函,得到縣長沈德尊的接見。沈德尊縣長接過信件看過以後,對他們作了一番簡單的訓話:「現在國家遭遇戡亂大失敗的變局,中共解放軍很快就要攻進南豐來,在目前這樣自身都難保的情勢下,我們縣府實在沒有適當的方法,對你們給予有利的幫助,只有向各位表示萬分的歉意,也期望你們繼續向南行的途中,要特別注意維護自身的安全,當然也更期盼你們將來能有更好的前途發展!」沈德尊坦誠以告,國家戡亂失敗,南豐形勢亦岌岌可危,只能勸三位青年路上小心,向南方前進。三人在琴城用過午餐,再向南走四個小時,於傍晚時分抵達廣昌縣城旴江鎮。找了旅社安頓好行李後,便到附近餐廳簡單吃個晚餐,爾後上街逛逛熱鬧非凡的大街,竟遇到張盛華英才小學的數學老師陳順和東鄉縣議長李書勇,他們也是隨着人羣往南而去的。
6月22日這天清晨,張盛華一早外出散步,忽然看到胡璉第二編練司令部張世光第10軍王文第114師的招兵廣告,歡迎有志之青年朋友,踊躍參加革命的行列,負擔救國衛民的偉大任務和使命!張盛華立即跑回旅社,在與朋友商量過後,咸認爲這是一個加速南行的大好機會,隨即在上午9時正,到招收新兵報名處表示願意參加救國衛民的國軍陣營,受到了熱誠歡迎,迅速辦妥了入營手續。三天後的6月24日清晨7時,張盛華等三人便跟着第114師在師長王文的率領下,朝贛南的方向進發,約走了四個小時左右,於中午11點抵達會昌縣城文武壩鎮。
部隊休息之時,張盛華和鄭文茂偶然看到怒潮軍事政治學校招收新生的廣告,張盛華認爲這是繼續升學的好機會,機不可失,就顧不得聯絡剩下的陳先助,便與在一旁的鄭文茂趕緊前往招生處,表達報考怒潮學校的意願,同時請接待人員幫忙向駐校中國國民黨副黨代表李德廉報告。經過一番談話,李德廉相當歡迎他們報考,於是他們便馬上依照規定進行入學筆試和口試,下午4點很快便接獲錄取通知的公文,當即被編入第2大隊第7中隊。怒潮學校以豫華、西平、中原、嵩雲等高級中學流亡學生編成第1大隊,600位江西子弟皆編爲第2大隊,其餘編成第3大隊,總計八個中隊與一個女生區隊。(待續)(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駱長毅爲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