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保衛臺灣? 立銅像紀念他不會心酸嗎?
▲陽明、輔仁大學蔣介石像遭噴漆(圖/翻攝自無限期支持-全臺裝置藝術蔣臉書)
編按:本文深藍色粗體字爲引自史料原述。
最近由於臺南、基隆等地都開始處理蔣介石的銅像,引起了又一次有關蔣介石功過的討論,而那些認爲蔣介石應該受到推崇的人,最愛提的「功績」莫過於「蔣介石保衛臺灣,使臺灣不受共產黨的統治。」然而,這真的能夠算是蔣介石的功勞嗎?
事實上,後來在金門擊退共軍,締造「古寧頭大捷」的胡璉將軍,以及他所率領的新編第12軍團,本來是打算參加中華民國政府的長江保衛戰役的,然而,很可能由於當時剛剛下野,只具備平民身分的蔣介石從中破壞,使得這支部隊遭到蔣介石私自徵用,被調離長江防線。最後使得中華民國的長江防線崩潰,使臺灣遭遇中共的軍力威脅。
首先我們就來引述,建立了新編第12兵團,又在古寧頭之戰、八二三炮戰締造勝利,有「金門戰神」之稱的「胡璉」胡伯玉將軍所親自撰寫的紀錄。胡璉將軍曾親自著作一本《泛述古寧頭之戰》,其中談到了率領新編第12兵團參與古寧頭之戰的始末。本文引述的這本,是民國64年由「國防部印製廠」所出版的版本。
在該書的第5、6頁,也就是第二章〈從第二編練司令部到第十二兵團〉,第一節「對當時局勢之見解」中,提到了胡璉原本如何打算率領新編的軍團參加江防作戰,而又如何遭遇「當局」拒絕的始末。
當時胡璉將軍,不單隻打算率領在江南重建的軍團參與作戰。還仔細的擬定了萬全的防禦計劃。以下直接引述胡璉將軍的原話:
爭取兩三個月時間,迅速充實李彌將軍之第八、九兩軍,並指揮其原轄之三十九軍,控制於蕪湖附近。另以闕漢騫將軍指揮五十四及九十九兩軍,集結於鎮江周邊。璉願率轄下「三個軍」(按:當時這三個軍就是後來的新編第12兵團雛型),位置於廣德地區。
接着胡璉將軍更進一步的談這項部署的原理:
在中國歷史上,虞允文采石之捷,朱元璋當塗之濟,拓拔魏瓜州之扼,孫傳芳龍潭之敗,等等戰例,皆說明由淮渡江,總在南京上下游。今姑且假定,匪從上游渡犯,我以蕪湖兵團趁其立腳未定,猛烈反擊,再以廣德兵團(按:就是胡璉將軍所率領的新部隊)急行援之,必可如虞允文之故事。若匪從下游渡犯,我已鎮江兵團迎擊,廣德兵團則以急行加入助戰,匪必再蹈孫傳芳覆轍。匪若兩路來犯,我則集中蕪湖、廣德兩兵團,先殲上游,再次轉殲下游。
胡璉所規劃的這項部署,以戰略上來說,是在南京上下游以三個兵團建立一個類似三角型的「內線作戰」(Interior lines)陣地。無論這三角型的哪一個端點與共軍接觸,都可以利用內線作戰的優勢,透過三角型的其他兩個端點增援,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共軍。
這套戰法在東方古代兵法,稱爲「犄角之勢」,辛棄疾的《美芹十論.守淮》便是用這套方法建議南宋淮河防線的佈署。而在西方,正是名將拿破崙所愛用的戰法。例如「奧斯特里茲戰役」(Battle of Austerlitz)便是這種戰法的代表作。
內線作戰的關鍵就在於,居於內線的軍隊,在機動性上優於處在外線的軍隊。因此在調動、增援、補給上能夠取得優勢,使「總數」居於劣勢的守方,能夠透過上述優勢,取得「局部優勢」進而取得「以寡擊衆」的良機。而胡璉將軍分析當時的敵我形勢,更進一步的說明國民政府軍在長江堵截共軍的勝機:
兵以將爲主,將以氣爲先,但得良將,敢拼敢鬥,無虞兵不勇、械不利也。陳、劉兩兵團匪數近百萬,橫渡大江,不特船隻難集,及時間上亦必甚久,兼有我海空軍之阻撓,其行動定較遲滯。故今日之急務,應爲擇將勵兵,沿江爲守。
然而這套必勝的戰略,卻遭到了「當局」的拒絕。胡璉將軍敘述他當時找到了受到當局所重用的「劉玉章」將軍引薦,得以親自會面「京滬杭警備當局」負責人。但該「當局」卻直接批駁了胡璉將軍的提案,並強制將他與他的部隊調出江防第一線。胡璉將軍回憶:
惟予不識京滬杭警備當局,適劉玉章將軍時爲該當局所倚重,乃請劉介紹引見。迨談至「我願留在前線,爲保衛京滬而盡力……。」該當局即大聲答曰:「你應到後方休息,至少六個月……。」適胡適之先生來訪,我乃興辭而出。
胡璉將軍爲了捍衛長江防線的壯志,仍不死心,據理力爭了多次。但不只遭到嚴峻的拒絕,司令部更被迫南調,並遭到直接監管:
二月中,該當局召集若干整補部隊長會議於杭州,會後我仍以我之構想詳爲面報,所得答覆,一如前次,且規定我之司令部與衢州綏署共處一地。
接着胡璉的軍團更被迫一路南移,最後才落腳江西。一直等到共軍已突破長江防線後,才受命入援金門:
私念匪寇必渡江,彼時獨木如何可支大廈?乃決定本訓練司令部所轄第十及第十八兩軍收容地爲江山,至二月底,共得八千餘人。在上饒附近之第六十七軍,亦有番號而人員不足。三月初,適國防部有「第二編練司令部應綏靖贛、浙、閩三省邊區,以防共匪潛入滲透」之命。予乃請準衢州綏署,移司令部於江西南城。
由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發現,破壞長江防線的關鍵,就是這位「京滬杭警備當局」。而這位「京滬杭警備當局」究竟是誰?是當時的總統李宗仁?還是李宗仁旗下的將軍?爲何胡璉將軍有所顧慮,不敢直指此公姓名,他究竟是誰?
這位在胡璉將軍親筆著作《泛述古寧頭之戰》中被隱去姓名的「京滬杭警備當局」,在胡璉將軍舊部,同時也是《泛述古寧頭之戰》校對者「王禹廷」所着的《胡連評傳》第131頁中,便直接指出了是當時擔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
這個「湯恩伯」是什麼來路?爲什麼他要圖謀破壞當時的長江防線?這點我們可以從另一位當事人,也就是當時「中華民國合法總統」李宗仁的回憶錄中得知。在《李宗仁回憶錄》第六十七章「不堪回首的江南戰役」,李宗仁回憶(以下引自《李宗仁回憶錄》):
蔣先生最不可饒恕的干預,便是他破壞了政府的江防計劃。……此次守江,雖已屬下策,但我們究有強大的空軍和數十艘軍艦爲共軍所無,若善加利用,共軍亦未必可以飛渡長江。無奈蔣先生無意守江,卻要守上海一所死城。執行他這錯誤戰略的,便是他最寵信而實際最膿包的「湯恩伯」。
李宗仁接着回憶湯恩伯如何在作戰會議上蓄意破壞長江防守計劃:
一、二月之間(按:正是湯恩伯把胡璉趕去江西之時),當共軍已逐漸迫近長江北岸時,國防部召開江防緊急會議,事前並由該部作戰廳廳長蔡文治中將擬就守江計劃,開會時提出討論。此次會議由參謀總長顧祝同主持,出席者有各級將領蔡文治、湯恩伯等人。我與何應欽也應邀列席。
李宗仁接着簡述當時國防部所擬定的江防計劃:
首由蔡文治提出江防計劃。大意是說,我江防軍主力應自南京向上下游延伸。因爲這一段長江江面較狹,北岸支流甚多。共軍所徵集預備渡江的民船多藏於這些河灣之內。至於江陰以下之長江江面極濶,江北又無支河,共軍不易偷渡,可以不必用重兵防守。此一方案,何應欽、顧祝同和我都認爲十分妥洽。
(按:《胡璉評傳》作者也認同蔡文治的這項計劃,認爲該計劃的佈防區域雖與胡璉的建議不同,但同樣是一個能發揮內線優勢的佈署。)
接下來,湯恩伯就開始大顯身手,蓄意破壞這項計劃:
但是湯恩伯卻大不以爲然,聲言這方案大違「總裁」(按:這個總裁就是剛第三度下野,只具備「平民身分」的蔣介石)意旨。他因而另提一套方案,大體是把我江防軍主力集中於河陰以下,以上海爲據點,集中防守。至於南京上下游,只留少數部隊以爲應付,簡言之,便是守上海而不守長江。
不只如此,接着湯恩伯更擺出軍閥手段,完全視政府法制與軍人所應具備的服從性,以武力要脅國防部官員:
蔡文治認爲這是自殺政策,在戰略及戰術上均屬下策。無奈湯恩伯市長有實權的江防總司令,他的防地上自湖口,下至大海,大軍四十餘萬人都在他一人節制之下。湯堅持他的守據點的計劃,並說:「這是總裁的方案,我必須執行!」
(按:中華民國的防衛計劃,不聽總統與國防部的,居然聽一個下野平民的,這不叫軍閥土匪,什麼叫軍閥土匪?)
接着湯恩伯更匪性大發,開始耍賴:
蔡文治說:「就戰略、戰術來看,我想不論中外軍事家都不會認爲放棄長江而守上海是正確的。現在代總統、何院長、顧參謀總長都同意我們作戰廳的方案,爲什麼你獨持異議?」湯說:「我不管別人,總裁吩咐怎麼做便怎麼做!」蔡說:「總裁已經下野了,你還拿大帽子來壓人,違抗參謀總長的作戰計劃,如果敵人過江,你能守的住上海嗎?」
(按:湯恩伯大概以爲中華民國政府是梁山上的聚義廳,他是宋江大哥忠肝義膽的黑旋風李逵。請參考《水滸傳》第七十五回「活閻羅倒船偷御酒,黑旋風扯詔謗徽宗。」)
湯恩伯至此已血脈賁張,完全失去常態,頓然把桌子一拍,大聲嘶吼道:「你蔡文治是什麼東西?什麼守江不守江,我槍斃你再說,我槍斃你再說……。」說着,把文件一推便衝出會場,揚長而去。
所以很明顯,中華民國丟掉長江以南,被迫要守衛臺灣的頭號戰犯,就是奸佞「湯恩伯」。但湯恩伯跟蔣介石的關係究竟爲何?我們可以推測有兩種可能:
(一)一切都跟蔣介石無關,只是湯恩伯這名禍國奸佞在欺上瞞下。
這是胡璉將軍的看法。在《胡璉評傳》131頁中,作者提到:
湯恩伯對於胡將軍的連番建議,峻拒不納,不知是因爲他與陳誠不睦,故而遷怒於胡?亦或因器識不廣,無法容納卓榮之才?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嘆國運不佳耳!事後若干年,胡伯玉將軍(按:胡璉將軍,字伯玉。)對人談及,深覺後悔。「當時如果到溪口報告老先生(蔣介石),說不定會蒙採納,則大局當有挽救的希望。我爲什麼沒去呢?實在追悔莫及。」
(二)湯恩伯其實跟蔣介石狼狽爲奸,湯恩伯只是蔣介石意志的代行者。
這是當時總統李宗仁先生的看法。李宗仁認爲蔣介石一開始就陰謀退守臺灣,把中華民國改造成完全由他一人獨裁的政權。而守上海只是爭取時間,多蒐括中國的金錢資源,運到臺灣供他利用。在《李宗仁回憶錄》第929頁談到:
我不能有絲毫作爲的第一項基本原因,便是蔣先生在決定引退時,即已打算放棄大陸,退保臺灣,以貫徹其改造黨政軍,成爲三位一體的心願,維持一個清一色的小朝廷。他更深信大陸放棄之後,國際情勢必益惡化,第三次世界大戰亦必隨之爆發,即可因人成事,回大陸重溫接收政權的美夢。爲佈置這一退路,蔣先生於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突然命令孫科的行政院任命陳誠爲臺灣省主席。
而後李宗仁談了更多,蔣介石當時指使湯恩伯在上海乾的各種壞事。以及談到「陳儀」(就是之前在臺灣引發二二八事件的那位),在浙江由於打算阻止蔣經國的「救國團」魚肉鄉民,反而被太子黨倒打一耙,陷害成爲「匪諜」最後遭湯恩伯槍決之事。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考。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性,湯恩伯都是十足的奸佞。然而這位奸臣,卻在稍後被蔣介石任命爲「福建省政府主席兼廈門警備司令」。而接下來「古寧頭之役」的勝利,實質上是由日本軍官根本博,以及胡璉、李良榮聯手贏得。然而湯恩伯卻在戰後依靠「古寧頭的戰功」洗白,後成爲「總統府戰略顧問」。爲此,古寧頭的戰功歸屬還曾經成爲一個懸案,各方人馬爲了自身長官的名譽,在報紙雜誌上展開長期論戰。
從蔣介石下野前任命湯恩伯爲「京滬杭警備總司令」,而事後又不究責的作法。我們可以斷言中華民國失去江南,導致臺灣遭遇中共威脅,就算不是蔣介石的直接罪惡,也是間接由他一手造成。就算後面有「古寧頭之役」,蔣介石也頂多只是「將功抵罪」,解決掉他自己捅的樓子而已。
更何況長江防線要真是蔣介石授意湯恩伯蓄意破壞,蔣介石可是被拖去槍斃十次,都抵不了他造成的罪惡。以臺灣人而言,要說蔣介石對保衛臺灣有任何貢獻,那可是根本談不上。
而以那些從1945年後從中國搬遷至臺灣的朋友而言,蔣介石更是害的諸位家中長輩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元兇。蔣介石既然害的諸位家中長輩當年被迫四散飄零,橫渡「大江大海」。如今各地卻仍豎立着此人的銅像「加以紀念」,諸位心中難道不覺得心酸?
因此臺南、基隆等市政首長對蔣介石銅像的處理方法,恐怕纔是真正對歷史負責的作法。
●作者彭振宣,目前就讀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班。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中正公園蔣公銅像。(圖/基隆市府工務處公用事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