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人謝輝煌的輝煌一生(二)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蘆溝橋發動「七七事變」。(新華社)
貳、窮鄉僻壤,志在四方
謝輝煌的家鄉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赤谷鄉赤谷村,民國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他出生在這裡,是謝有福和歐陽氏的長子。遠祖爲東晉宰相謝安,原籍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隨晉朝南遷土斷,安福謝氏開基祖爲謝復,出身江浙,投身軍旅而於明朝開國有功,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受任爲前軍都督府江西都指揮使司安福守禦所世襲副千戶,次年封武略將軍,開將軍府於縣城今平都鎮東門,子孫一支徙居北鄉赤谷。
謝輝煌記得,老家門口的祖田裡,有一顆像屏風般的大石頭,祖父遺訓說那是子孫石,動不得的,倒是父親謝有福溫和些,說明了子孫石的意義,是要謝家的每一個後代,都要站得像那一塊石頭一樣硬。謝有福從小就失了父母的照顧,靠着族裡領來的幾畝薄田辛勤耕作而攢了錢,兼做小買賣,逐漸累積了一些財富,改善了妻兒的生活,建立起自己的木屋。謝有福至爲勤奮堅強,謝輝煌謹記着家訓,儘管他有着一顆溫柔的詩心,在亂世中,他做爲國軍戰士的站姿,比誰都硬。
安福這裡曾經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粵贛省中央革命根據地。民國十六年南昌暴動,中國共產黨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終而在井岡山會師而建國。安福爲紅軍佔領,十七年設安分邊界蘇維埃區政府。謝輝煌兩、三歲以前都跟着媽媽在流亡,一直到二十三年十月紅軍號稱兩萬五千里長徵被國民革命軍追剿而離開以後,一家人才又回到家鄉。謝輝煌回憶,他們整個村子都很窮,而且有個特色,空屋多、男丁少、寡婦多。小時候不清楚爲什麼會這樣,長大之後才推測出應當是匪亂多年,青壯年都當兵去了。當時並沒有通訊設備,人出門沒回家那大概是死掉了。
二十五年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共赴國難,隔年爆發七七事變,中國全面對日本抗戰。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由總司令羅卓英率領,欲北上前往南昌抗日,羅卓英帶着部隊捨棄大路不走,選擇走小路,因爲日本人有機械化的部隊,在大路上目標太明顯,容易受到攻擊。恰好,行軍走的小路經過他的家鄉,軍隊行軍經過時,謝輝煌的祖父曾經擺攤做點小生意賣酒和食物。
赤谷村裡幾個家長,爲子弟合請一位老師教書,就當作是上小學了,全校只有一位老師兼工友、校長。沒有教科書,都是老師寫板書讓大家抄。但謝有福仍相當重視子弟教育,託人從安福城裡買了《增廣昔時賢文》、《三字經》、《四書》、《千家詩》以及紙筆硯墨,讓謝輝煌還有自己的書和文具。謝輝煌覺得上小學很好玩,他感慨現在臺灣的小學生可辛苦多了。
謝輝煌的母親歐陽氏來自新餘市分宜縣松山鎮防裡村書香世家。謝輝煌說,母親歐陽家族從唐朝講起來是不得了的大家族,祖宗是五品官員,家族裡連女生都讀書。他推測母親應該也受過教育,所以纔會用毛筆寫字和結帳。謝輝煌五、六歲時,母親常買雲和莊的桂花雪片糕逗謝輝煌玩。謝輝煌的父親謝有福,其家族經濟稍微拮据,但仍然讀過一點書。謝輝煌對父親謝有福的印象是多才多藝,殺豬、做豆腐、廚藝等等樣樣都會,上山會打獵,下山會種田,很有本事。(待續)(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吳靖媛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