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人謝輝煌的輝煌一生(一)
十二兵團怒潮學校校友與胡璉後代參觀古寧頭戰史館。身後油畫爲古寧頭大捷後,蔣故總統視察金門,時任金防部司令官胡璉陪同。(記者宋秉忠攝)
摘要
謝輝煌出生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因爲家鄉貧瘠,且於其年幼時曾經受到中國共產黨紅軍侵擾,爲求前途發展而離開家鄉出外打拼。期間遭逢國共內戰,胡璉、柯遠芬等人爲培訓軍事政治幹部人才,乃招收流亡學生,於1949在江西南城縣創辦怒潮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再遷校廣東省潮安縣庵埠鎮,謝輝煌則在瑞金應試入學,跟着江西省保安團一路奔向庵埠的怒潮。胡璉第十二兵團爲配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保衛大臺灣的國家防衛戰略,由江西瑞金縣出發,兵分兩路移動大軍並護送怒潮學校學生至廣東省汕頭市集結,出海前往臺灣。謝輝煌在兵團轉進期間並不清楚戰爭形勢、軍隊動向,不知道運兵船的目的地是臺灣基隆,也不知道與家鄉安福這一別竟長達三十年。謝輝煌隨怒潮遷校在臺灣新竹縣新埔鎮接受訓練,在金門畢業後於當地服役,後考上宜蘭聯勤通信兵學校,再加入特種作戰部隊,退伍前在金門負責辦理入出境業務,結識陳長慶、文曉村等文學作家,此後開始大量詩文創作。謝輝煌退伍後在新北市中和區建立家庭,思鄉之情在回安福探親後感到人事已非而冷卻。
謝輝煌喜歡舞文弄墨和歷史考證,他留下的龐大著作,更是怒潮學校和胡璉第十二兵團的第一手歷史見證。
本文以訪談謝輝煌先生所獲之口述歷史資料,查證於兩岸軍政史料,輔以其他隨胡璉第十二兵團來臺之怒潮學生訪談紀錄,整理出謝輝煌豐富的一生經緯,從中窺探國共內戰時期來臺流亡學生的心境及自我定位,刻劃大時代裡以臺灣爲新故鄉的人物故事。
謝輝煌。(蔡志堅民國106年7月11日攝於新北市中和區謝宅)
壹、前言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三十日午夜,交通部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辰輪從廣東省汕頭港出發,搭載兩千名怒潮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學生穿越臺灣海峽,校長、同時是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的柯遠芬帶領一行人在十月二日抵達臺灣基隆港。而就在十月一日行經臺灣海峽的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北平舉行開國大典,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領的大軍意氣風發,正準備進攻廈門與金門。
國軍第十二兵團是由胡璉一手重建不到一年的新軍。在人心倉皇的時刻,竟然能在末世景象的中國大陸訓練出十萬精兵抵抗解放軍的強勢攻擊,將大軍投入保衛大臺灣,十月二十六日締造了古寧頭大捷,其後第六十七軍劉廉一部於十一月四日再造登步島大捷,雙雙重挫解放軍於海上。第十二兵團的這兩次戰爭,都是在國軍沒有美國外援的情況下,獨立作戰贏得的戰果,穩住臺灣民心士氣,使由東北而下一路潰敗的內戰形勢,在東海與臺灣海峽中止,(胡璉,2017: 45-46)民國三十九年六月韓戰爆發美國宣佈派遣第七艦隊協防颱灣後定型,從而開創了中華民國在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對峙的歷史新局面。
江西子弟謝輝煌,跟隨第十二兵團與怒潮學校一路撤退,見證大時代的興衰。歷史洪流改變了他的命運,自此展開其堪稱精彩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