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有濃濃洋芋味 還能對抗晚疫病

種苗6號製成洋芋片。(圖/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加工洋芋片與鮮食兼用的馬鈴薯品種「種苗6號」,具有生長勢強栽培容易特性,相較於市場主力品種尼伯,對晚疫病更具耐性。該品種塊莖爲短卵圓形薯皮黃色薯肉白色單位面積產量高,每公頃產量達40公噸,可售薯比例高達73%,未來具有取代現有市場品種之潛力

▲種苗6號植株田間生育表現。(圖/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

種苗場指出,馬鈴薯依品種特性可分爲鮮食用及加工用,鮮食用品種如種苗4號及臺農1號,因具甜味含水量較高及特殊香氣,較適合清蒸切塊悶炒,但也因爲含糖水份較高,薯球不適合加工油炸,因而限制應用的多元性。種苗場推出的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採收後直接料理風味佳,也因爲還原糖含量較低,可在低溫(10-12℃)儲藏後,高溫加工成洋芋片而不褐化,與臺灣市場常見的品種克尼伯相同,兼具鮮食與加工的特色,符合栽培者多元應用的市場需求

種苗場表示,更值得一提的是,「種苗6號」對晚疫病耐性比克尼伯更佳,對臺灣冬季裡作的栽培環境適應性強與生育表現較佳。栽種病性較佳的「種苗6號」,可減少農民因晚疫病導致的損失,且產量較克尼伯(25-27公噸/公頃)增產48-60%。根據試驗調查顯示,單株生產的塊莖裡,符合市售重量標準60公克以上的塊莖佔比高達73%,更顯示「種苗6號」不僅產量高,品質也好。

▲種苗6號卵圓形與黃皮色塊莖。(圖/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

種苗場說明,馬鈴薯起源於智利秘魯安地斯山區,在分類上爲茄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富含澱粉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多種營養,逐漸成爲全球風靡的農糧作物。臺灣最早的馬鈴薯由荷蘭人引進栽培,經多年發展成爲冬裡作重要的作物,栽培面積約2000-2500公頃,年產量達6萬噸,以臺中市雲林縣嘉義縣等地爲主要的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