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衆奶”如何贏得“大市場”
犛牛奶、駱駝奶、馬奶……最近,這些原本小衆消費的乳製品,在線上線下遍地開花,加速走向大衆消費。“小衆奶”更稀有所以更健康嗎?媒體採訪專家的說法是“不見得”。但消費者似乎很買賬。
消費者買賬背後真正的購買力,實際上來自於新消費崛起的力量。有別於以往完全的衝動型消費品,“小衆奶”此番翻紅,並非因爲低價折扣,也不完全由健康營銷所直接導致,而是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新消費帶動市場下沉。在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基礎上,成熟的數字化信息技術和健全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共同作用,讓綠色優質農產品更容易“被看見”並且賣出好價錢。另一個是更強勁的誘因,新消費助力消費升級。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長,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爲商品附加值埋單,來達到愉悅自己、獲得認同的目的,這也讓一些小衆產品成功“破圈”。
從社會學角度,悅己型消費也算一種進步,反映了人們消費理念的升級,同時也呈現出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對於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生活需求的真正滿足。類似的還有,在政策和市場等多方合力之下,“漢服文化”這個小衆愛好已經衍生出大產業,“光伏發電”這個小衆產業正在照亮鄉村振興之路……不斷涌現的新經濟正在有效地促進消費回補、潛力釋放,也正在激活大量潛在的市場機遇,成爲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抓手。
因此,購買“小衆奶”這個消費“小”行爲有着“大”意義,需要政府行業等多方出手“撐”。最好的支持辦法是立清規矩。行業方面,在小衆消費階段,就應制定規範的準則,比如營銷時不玩“最接近母乳”“比牛奶更有營養”等噱頭;企業方面,站在電商時代的“風口上”應該着重提質量、擴產能,利用自身優勢提升認知度,展開錯位競爭;政府方面,除了引導理性消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需求側的轉型升級促進供給側提質增效,幫助更多小衆產品贏得更大市場。(劉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