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民畫像 爲大涼山助夢(決勝圖景)

助夢中國畫張見齊鳴李朋幫李玉旺李丹、管海龍

創作手稿之一

創作手稿之二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三河村、解放鄉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羣衆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幹部羣衆共商精準脫貧之策。

傳統工筆畫方式,細膩描繪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包括大涼山在內的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偉大成就,符合我們工筆畫家繪畫表現能力之所長。

2017年7月,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參加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的一個選題定爲“打贏脫貧攻堅戰”,選取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爲創作對象,命名爲《助夢》。

三次探訪大涼山

遵循“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理念,2018年5月至10月期間,創作組成員先後三次深入大涼山,重點考察了平均海拔2500多米的彝族貧困村――三河村,還有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村――火普村。

第一次到大涼山腹地三河村,我們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參觀新型草莓種植園和羊肝菌養殖基地,對三河村有了直觀的感受。大涼山的輪廓印在我們腦海裡,爲創作主題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採風,創作組正好趕上在當地召開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村”會議,會上火普村村支書對當地的草莓種植脫貧示範戶進行表彰,我們記錄下這一幕:受到表彰的村民把“脫貧示範戶”獎牌舉在胸前,他們的臉上洋溢着燦爛的微笑。創作組被這樸實的笑容感染,決定選取這一瞬間作爲表現內容

確定好創作內容後,創作組開始了第三次大涼山之行。爲了尋找典型形象,我們先後住到了村民勒則日土家和曲木阿牛家。兩個彝族家庭對我們的工作非常支持,大家一邊拉着家常一邊寫生,常常畫到深夜。寫生過程中,我們做到不擾民,按照當地的生活習慣,採用蹲點創作和寫生採風的方式採集素材

三次大涼山之行,讓我們對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民族特色、民族歷史等有了更立體、更深入的感知。

表現人民性時代

本次創作我們着眼於表現人民性和時代性。每到一個階段,就從“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實踐視角,重返創作對象的環境繼續充電,挖掘民族團結、脫貧攻堅的人物故事,在學術上引入理論專家、當地民俗專家,定期給予專業指導,從畫面結構、人物形象、民族習俗、歷史考證和藝術呈現等多個方面對創作作品的準確性、藝術性進行把關,真正做到“深入體會,充滿感情,全面考察,細緻描繪”。

創作中最難處理的,還是寫實作品裡的繪畫性問題。寫實性繪畫特別容易陷入刻板、僵死、擺拍等狀態。這幅作品題材是現實的,內容是具象的,在畫面構成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怎樣能夠跳出這種侷限性,擺脫像照相機模式的照搬照抄,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去追求作品的繪畫性?這就需要對現實性素材進行主觀化處理,包括畫面的疏密組織、人物形象、畫面色彩等。作爲一幅大型工筆畫創作,在線與形的框架下,怎樣突破色與形、色與面的關係,追求薄中見厚、渾然厚重的畫面感,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構圖上,我們畫了大量草圖,從局部到整體,可謂廢稿三千。最終形成了兩張草圖併入圍:第一張描繪的是草莓大豐收的場景;第二張是村支書和衆村民在車站喜迎受到脫貧示範戶表彰的村民代表的畫面。我們選出第二張草圖作爲最終方案。

畫稿修改過程中,創作組經過無數次的集體討論,其中也有爭執、分歧,但是大家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最真摯的行動來完成這張作品,最後總能統一思想,達成共識。

設色上,我們保留膚色服飾“固有色”,追求一種純樸而又強烈,鮮明而又莊重,簡潔而又大方的理念。彝族兄弟黝黑的膚色、“黑紅黃”的民族服裝色彩以及服飾的幾何構造等,都展現出了他們爽朗敦厚的性格。在繪製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嘗試、推敲,充分發揮了中國畫材質上的特殊性,把水色和礦物色的使用相結合,突破原有工筆畫的賦色方式和色彩搭配,畫面典雅又不失濃厚豐富,傳達出時代的氣息。通過這些色彩處理,找到了人物造型與人物內在性格相互關聯的有效紐帶。

造型上,創作組與村民同吃同住,和彝族同胞成了朋友,人物特點在我們心中有了立體的“畫像”。我們把人物形象在寫實的基礎上抓住其特點適度誇張,強調代表性、民族性雕塑感力量感。爲了表現脫貧攻堅戰經典性紀念性,我們將人物造型畫到真人大小。畫幅最終定爲2.8米高、5.5米寬。這已經是工筆畫的超大尺幅

大型創作中更應該注意畫面的疏密和連貫性。把瑣碎的部分統一在大面積的形體中,統一卻又不失細節是這幅作品一直都在把控的。在畫面黃金分割位的是“脫貧示範戶”,他手捧表彰牌,身戴大紅花,厚而有力的雙手,黑黝質樸的面龐,面帶微笑,是典型的彝族老農形象。旁邊的羣衆和村支書是我們根據原型寫生而來,他們的眼神都聚焦到“脫貧示範戶”身上,做到了畫面人物衆多,主體突出。畫面中人物的疏密組織、高低錯落,均經過反覆推敲、精心設計。

創新與收穫

我們在注重深入傳統藝術的同時,通過對生活時代的深入感知,運用不同的媒介和材質,對一些傳統審美經驗、觀看方式以及內在的藝術史邏輯作出挑戰性的積極迴應,呈現了工筆畫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傳承與探索。

創作中運用了我院近年研究積累的新材料、新技術、新觀點、新成果,充實了主題性創作,拓展了工筆畫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外延,有效助推了工筆畫的觀念、技巧的推進和創新,從而拓寬了現有的知識範圍,重構工筆畫藝術的整體認知,使之更與時代創新潮流相適應,塑造了一個契合時代的藝術表達語言

本次創作我帶領的是相對年輕的團隊,6位創作成員來自全國各地。除了北京語言大學的齊鳴教授,李朋幫、李玉旺、李丹、管海龍都是工筆畫院首屆高研班的優秀學員,他們有的是職業畫家,有的是美術學院教師,有的是正在考博的研究生。但大多數人是第一次參與主題性創作。創作兩年間,他們主動克服各種不便,傾心投入到這幅主題性創作中。通過此次創作工程的積累和鍛鍊,每位參與的畫家內心深處和繪畫上都有很大的收穫和提升,李朋幫、李丹、管海龍等創作組成員的作品全部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其中李玉旺還榮獲了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能以繪畫的方式迴應時代、見證歷史,實乃幸甚之至。值此契機,廣大藝術工作者定會更加努力,共襄盛舉

(作者爲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