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脫口秀表演,莫讓“有心之人”牽着走

作者:呂博(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講師)

近年來,隨着脫口秀節目的爆火,一些脫口秀演員迅速走紅,脫口秀這種藝術形式在線上線下受到廣泛關注。脫口秀節目用大量優質段子觀衆帶來歡聲笑語,引發觀衆對一些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但同時也有不少段子引發了爭議。日前,由兩名脫口秀演員引發的話題大討論持續升級網友評論中甚至出現了性別對立、人身攻擊等論戰和謾罵。脫口秀本是給人帶來歡樂的藝術形式,但是翻閱海量評論,關於段子是否好笑,表演是否精彩的評論被湮沒,充斥的盡是充滿火藥味站隊大家在線下聊起脫口秀,開場白也成了“你支持誰”。是誰在推波助瀾,把圍繞作品的討論升級爲羣體對立,跑題千里之外,爭吵無休止,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脫口秀是單口喜劇的一種,通過密集的包袱引發頻繁爆笑。有人將脫口秀的特點歸納爲:第一人稱視角,以說個人經歷爲主,自我審視,真誠表達;關注當下,時代感強,節奏短平快;重視“現掛”(即興),互動張口即來;依託常識、新聞、社會現狀、名人逸事等大家熟知的材料在表演之外完成鋪墊,密集輸出觀點,以逗樂觀衆爲己任。有人說:“不要把脫口秀當成一種舞臺表演,把它當成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在陪你聊天。”這種以演員爲中心,極具個性化互動性的表演形式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廣泛歡迎,脫口秀迅速從小衆走向了大衆,很多“爆梗”登上熱搜,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

本次愈演愈烈的論戰,即是圍繞兩名脫口秀“爆梗王”的表演和言論展開的。回顧整個事件,本來是段子爆紅引發對“什麼是脫口秀”的討論,但是討論迅速發酵成了對立,演員因此深陷輿論漩渦。最近兩名演員紛紛發聲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一位表達了被站隊的無奈“有人舉報對方自稱跟我是一邊的”“我並不喜歡對立,有問題可以討論”,一位則直言“這一行有點難做的意思了”。

有網友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論戰,最終兩位演員都會受到傷害,脫口秀藝術形式會受到傷害,脫口秀觀衆和粉絲也會深受其害;也有網友清醒地認識到,贏家還是有的,但是確實不是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演員和脫口秀表演形式,而是有意設置敏感話題引發對立的商業平臺、爲了流量不擇手段的營銷號,還有那些妄圖通過炒作爆紅的投機者。互聯網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爲一些真正的實力派走紅提供了平臺和契機。然而,流量至上的不良導向也催生了大量“有心之人”,他們利用互聯網網民年輕化的特點,通過脫離語境截取演員作品片段、斷章取義設置敏感話題,將普通的搞笑段子上升爲人身攻擊、性別對立,而所謂的“網友”也極其配合,迅速對號入座,自覺站成兩隊。但是,理性網友會發現,身邊很少有人會在瞭解事實全貌之前隨意上網發表意見,更多的則是靜觀其變,私下裡就事論事地討論。那麼,是誰在代表廣大網友南征北伐挑起爭端呢?互聯網匿名發言機制下,“有心之人”(部分商業平臺、營銷號和試圖炒作的人)總能通過借題發揮、過度解讀甚至惡意解讀製造爆點,而不明所以盲目站隊的網友大有人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盲目下結論的網友也比比皆是,這就造成了一種可笑又可怕的現象,有人蓄意煽風點火就有人盲從,討論不是百家爭鳴,而是你死我活,爭論到最後也常常是兩敗俱傷。

究其原因,既有利益驅使下的人爲炒作,也有飯圈文化長期積累的弊病。日前登上熱搜的一段關於飯圈追星的討論一語中的。觀點認爲,一旦追星出現排他性,號稱除了我追的星,其他的都一無是處,其他的都是在蹭流量,這就需要警惕了;如果喜歡一個人,就認爲他的一切都是好的,把極端現象(力所不能及的事)當成榜樣,這是可怕的;如果熱情帶來的是排他,嫉妒,怨恨,那熱情就是危險的。這個觀點引發了廣大網友的共鳴。正是有了這種排他、極端的盲目性,他們才成了“有心之人”的幫兇,最終也會成爲犧牲品。類似案例已經數不勝數,粉絲親手把偶像的大好前程斷送的並不少見。此外,一些綜藝節目爲了提前造勢,邀請自帶流量和話題的藝人人爲製造爆點,利用部分網友的盲目性煽動對立,引發罵戰,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當然,“有心之人”帶節奏,就像蒼蠅一樣不叮無縫的蛋。儘管脫口秀演員在創作之初,更多考慮的是喜劇效果和個人表達,而且其段子在表演中也反響熱烈,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喜歡。但是隨着脫口秀從線下走到線上,關注度越來越高,相應的,演員也會受到更多約束,勢必要承擔更多責任,創作需要考慮更多更深層的影響因素。脫口秀節目雖然提出了很多正能量的觀點,但是其綜藝屬性中創作追求熱點和製造話題,尋求出圈和流量引入等做法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種惡性論戰。演員創作受到流量裹挾,“網友”需要什麼就講什麼,最終也會自食惡果。

“有心之人”帶節奏搞對立引發的非理性論戰自然是沒有贏家的,但是近期發生的多個對立事件無疑是個警鐘,需要各方引起重視,直面一些問題並尋找有效對策。比如,脫口秀節目爆紅,受衆越來越多,如何把握脫口秀段子的尺度?網民數量巨大,素質參差不齊,如何有效限制惡意解讀、惡意攻擊、惡意舉報等行爲?互聯網平臺、營銷號等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人爲操控熱搜,如何避免“有心之人”帶節奏搞對立?學生等年輕人成爲網民主體,如何通過加強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理性發聲,理智追星?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