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棄保投票 理性抉擇(桂宏誠)
在野棄保成敗的關鍵(圖/檔案照合成圖)
中時新聞網16日公佈的總統大選民調顯示,投票時若發生了棄保,「柯盈配」將流失7.3%的支持度,而流到「侯康配」略多於「賴蕭配」,將使藍營僅輸綠營在誤差範圍內的2%。《聯合報》19日公佈的最新民調則顯示藍綠已打成平手,不無已現棄保的跡象。這可能也是最近民衆黨獨樹一格,屢次公開發表「內參」的策略性民調,強調柯盈配目前爲「坐二望一」,以阻攔棄保效應提前發生的原因。其實,投票時發生棄保是選民基於理性的投票行爲。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康得賽(Marquis de Corceodnt)曾提出「康氏原則」,他認爲,在任何一對一的捉對競賽中,若甲勝乙且甲也勝丙,乃至於甲勝丁或勝過更多的對手,那麼,甲在任何競賽制度下也應是稱爲「康氏贏家」(Condorcet Winner)的勝利者。但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是,總統大選僅採取一次性投票的相對多數決制,並非如許多國家採取爲求過半數決的二輪投票制。
故而,「康氏贏家」可能落選,而在捉對競賽中皆敗的「康氏輸家」卻可能當選。因此,當選民面對超過兩位總統候選人時,若覺得最支持的候選人難以當選,採取退而求其次的「棄保」投票行爲,則當屬於趨近「康氏原則」的理性選擇。
過去曾有民調顯示,在侯友宜的支持度尚居於老三時,他的最不喜歡度也是最低;而賴清德雖然支持度最高,但最不喜歡度也最高。若當時拿出侯柯、賴侯和柯賴分別一對一的對決,由於賴大多僅獲40%左右的支持度,因而侯可能成爲皆是獲勝者的「康氏贏家」,而賴則因不喜好度最高,也可能是皆敗的「康氏輸家」。
然而,由於選民只能對最喜好的候選人投下一票,在未發生棄保的情形下,「康氏贏家」就可能敗選,而「康氏輸家」則贏得選戰。這其中的關鍵應是選民心中對候選人排列喜好度的順位,最大多數選民把「康氏贏家」列爲第二喜好的「尚可接受」者,如侯友宜即是。
從近1周內數家媒體公佈的民調來看,賴蕭配的支持度皆低於40%,在19日公佈的兩家媒體民調更落到35%及31%,尚未決定及不支持者則從低於10%上升至15%以上。而這約5%到10%的差距對賴蕭配來說,不無可能是因這些選民逐漸有感於應「政黨輪替」或「下架民進黨」,亦即是將在最後關頭採取策略投票的潛在者。
從3個陣營在近期各家民調的支持度來看,的確也顯現了侯升賴降的趨勢。而柯若要追上落後的10%則難度偏高。因此,到了選舉民調封關前,若此態勢不變,即使白營所謂的「死忠者」仍不動搖,但藍營卻已有了「險勝」的機會。
明年我國勢必出現「少數總統」和立法院很可能三黨不過半,這是不採二輪投票制所致。故而選民若發生了棄保投票,應視爲趨近「康氏原則」的理性選擇。
(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