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三大革命主題片區 將革命記憶轉成紅色烙印

地處西城區魏染衚衕的京報館,是著名報人邵飄萍所創《京報》的辦公地舊址,這裡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 北京日報記者 戴冰攝

北京日報記者 劉冕

沙灘路口,北京大學紅樓第二閱覽室,報架上擺放着《民國日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空氣中散發着淡淡油墨味兒,負責登記新到報刊的年輕人有濃重的湖南口音;香山“勞動大學”,“嘀嗒嘀嗒”聲響起,一封封電報發出,指引着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宛平城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黨史教育小課堂上,小學生們一句一句學唱革命歌曲,聽黨史故事……百年間,這些地方見證着中國從沉睡到甦醒,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如今,這些承載着光榮的地方被珍重地保護起來,正在有序恢復開放。人們到這裡追憶初心,汲取前行動力。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愛軍說,本市將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紅色資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構建立體革命文物保護體系,讓觀衆在參觀革命遺蹟、瞻仰珍貴文物中感悟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將豐富的革命記憶轉變爲人們心中的紅色烙印

提純紅色

不斷豐富紅色家底

從熙熙攘攘的菜市口十字路口拐進幽靜的衚衕裡,步行不到10分鐘,青磚灰瓦間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這裡是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前哨,是京報館舊址,也是邵飄萍故居

《京報》是北洋政府時期在北京出版的進步報紙,由邵飄萍在1918年創辦。1925年,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小樓裡出版的報紙,宣傳共產主義,傳播馬列主義、介紹十月革命,刊出了“打倒外國強盜帝國主義”口號,一篇篇文章體現着動盪年代“鐵肩辣手”的時代良心。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犧牲,他的共產黨員身份沒有公開。直到1986年,中共中央組織部經過調查覈實,正式確認了他的中共黨員黨籍。

後來,小樓一度變成了居民院,人來人往。直到2018年,西城區首次提出“以房換房”的騰退方案。居民搬走了,小樓迎來了一次徹底的修繕。

如今,見證了邵飄萍用生命追求光明的小樓,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京報與京報館專題展》《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和《邵飄萍生平事蹟專題展》將往事娓娓講述。

驚心動魄的歲月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會被忘記,一座座建築、一件件文物將紅色的精神具象化,潤人無聲。2018年,市文物局以各區申報材料爲基礎,基本摸清革命文物底數。今年3月,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單發佈,包括京報館舊址在內的15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上榜。

市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李糧企說,首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覆蓋全市16個區。北大紅樓、李大釗故居、長辛店二七大罷工舊址等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記錄了北京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和中國共產黨主要孕育地之一的輝煌歷史;北師大舊址、中國大學舊址、民先隊夏令營抗日石刻等迴響着偉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的吶喊;盧溝橋、趙登禹將軍墓、佟麟閣將軍墓承載着全民族抗戰的光輝歷史;清華園車站舊址、雙清別墅蘊含着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進京趕考”的初心和使命。

歷歷往事,草木亦有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中還涉及2111件(套)可移動文物。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盡忠報國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告示(刻本)”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標語、“1948年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鉛印《毛澤東選集》”,再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毛澤東授予朱德元帥軍銜命令(第一號)”、“周恩來在病重期間穿的特製布鞋”等均有涉及。

據統計,這些可移動革命文物中,超過九成是一級文物。

踵事增華,日新代異。北京市的紅色家底還在不斷豐富。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首批名錄是北京豐厚的革命文物資源的精粹,更是中國共產黨北京革命歷史的重要物證。下一步,我們將有序提升一批革命文物單位保護級別,加大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力度,組織編制一批革命文物保護規劃,通過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紅色資源,爲全市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生動教材。

做亮特色

講述有溫度的革命故事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北京革命文物工作的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北京市關於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方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等重要文件相繼出臺,爲北京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指方向、明思路

2019年中秋節,香山革命紀念館和香山南麓半山腰的8處革命舊址對外開放,數萬件文物和展品、數千張圖片和表格,還有珍貴的歷史影像,全景式生動呈現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啓了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歷程。

香山革命紀念館文物徵集研究部副主任桂星星說:“我們沿着長江千里河堤希望找到一艘解放軍過江時使用的木船。有人問我們值得麼?當然值!因爲它們是新中國奠基過程中的見證者。”展廳中,這艘從安徽和縣徵集到的木船,成爲觀衆最喜歡的駐足點之一。

在雙清別墅和來青軒,領導人的辦公居住地還原了用餐環境。毛澤東的餐桌上擺放的是紅燒肉、清炒馬齒莧、辣椒炒苦瓜和二米飯;朱德的餐桌上有西紅柿炒雞蛋、自制泡菜、蔬菜湯高粱米飯;劉少奇常吃熗炒圓白菜、炒豆角、蔬菜湯和高粱米飯;周恩來愛吃蔬菜湯、清燉蘿蔔和高粱米飯;任弼時的餐桌上則只有幾個蘋果。

一菜一飯,帶着溫度的歷史撲面而來。

工作人員說:“每一處都是有跡可循,不是憑空想象。任弼時曾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受盡折磨身體很差,醫生建議每週拿出一天時間只吃水果,所以在他的餐桌擺上水果以示懷念。”

一連串的實踐中,北京革命文物的保護思路愈加清晰,手法逐漸圓熟。“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就該跟上時代的步伐。”李糧企說,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物,革命文物大多與近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活動、重要歷史事件等密切相關,形成集中連片的分佈格局。北京抓住這種特點,圍繞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等重大時間節點,修單體革命文物,更有計劃地成片保護革命文物,將紅色特色彰顯出來。

如今,三大主題片區亮出來:

中國共產黨在北京開展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愛國學生運動、工人罷工運動等,形成了以北大紅樓爲中心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

盧溝橋作爲全民族抗戰的爆發地,輻射帶動了平西、平北、冀東等區域的抗戰遺存,形成了以盧溝橋宛平城爲中心的抗日戰爭主題片區;

中共中央領導人“進京趕考”,入駐香山雙清別墅,並在此籌備建立新中國,形成了以雙清別墅、天安門爲中心的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

“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工程都是市領導掛帥,革命文物保護的觀念也愈發深入人心,在全市形成了革命文物保護上下同心、衆手共擎的良好局面。”陳名傑說,這些實踐和探索爲北京文物保護工作向集中連片、整體統籌、聯動發展的方式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意義。

堅持底色

讓革命文物與時代同頻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市委市政府下決心,給政策,捨得花錢,按“不求所有、但爲所用”原則,不斷推動革命文物對社會開放。最近,李大釗故居、《新青年》北京編輯部舊址、長辛店二七大罷工舊址等經過騰遷後修繕對外開放,並利用文物建築進行展陳。

讓革命文物“說話”,既要教育人,更要感染人。今年清明節假期,香山公園、頤和園、北京植物園推出串聯革命紀念地、紅色主題展覽的遊覽線路、打卡地圖及紅色驛站,引領遊客探尋革命活動舊址處的紅色印記。“播火——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破曉——中國共產黨北平黨組織活動展”在北京市檔案館同時開幕,500餘件珍貴檔案資料帶領觀衆回望破曉時,重溫赤子初心。

與教育互動,與創意握手,與旅遊相融。革命文物與時代同頻,讓初心與夢想相交。

長城沿線抗戰遺址的保護過程中,彈坑和炮洞等戰爭痕跡全面保留。文物工作者貼心地增加了永久標識碑,讓更多人看懂這段紅色記憶。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抗戰館等躋身中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中。

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6月1日集中對外開放,觀衆掃一掃二維碼,可以聽往事,重溫初心。

“我們將加大對革命文物文創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爲革命文物文創產品、文創設計提供免費的版權登記。”陳名傑說,“看文物學黨史”系列活動也正在舉辦,進一步推進文教融合、文旅融合。一批有特色的紅色展覽、革命文物在雲端展示。

更多的計劃在制定中:本市將探索建立北京市革命文物工作研究中心,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對革命文物資源進一步梳理和挖掘,加大革命文物的研究力度,適時刊發理論文章,推動革命文物文藝創作,講好革命文物背後的紅色故事。積極打造博物館之城,以“首都,我們的博物館”爲理念,統籌革命紀念館資源,形成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力,真正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百年奮鬥不停,赤子之心未移。時間不能永駐,但革命文物所蘊藏的精神財富熠熠生輝,照亮前路,美好的夢想永遠寄存在追尋真理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