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校體育、美育強起來?建議:各地逐步積累經驗
上午10點,江西萍鄉市武功山麻田中心學校的操場熱鬧起來:孩子們走出教室,來到操場跑步、練習摔跤操。
摔跤,是這所鄉村學校的體育特色。每週,學生們都能上80分鐘的摔跤專項訓練課。“原來40分鐘的體育課,除去準備活動等,留給專項學習的時間不夠,強度也不容易保證。”校長朱志輝決定,把體育課調整爲兩節連堂上,讓孩子們真正出汗、鍛鍊身體。學校還創編了摔跤校本教材,制定了分層培養計劃,一、二年級安排基本柔韌練習與遊戲,三、四年級學習基本動作,五、六年級開始實戰摔跤。
曾經,無運動負荷、無比賽、不出汗,是一些學校體育課存在的短板。而在麻田中心學校,學生們在課上學會了摔跤,課下勤於練習,摔跤隊的小隊員們還在全市、全省運動會上獲得了多個獎項。“通過訓練和比賽,孩子們有了健康昂揚的狀態!”朱志輝說。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教學改革是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關鍵,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展)”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
《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課程開設方面,在“開齊開足”的基礎上,要“上好”體育、美育課程,嚴格落實學校體育、美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不斷拓寬課程領域,逐步增加課時,豐富課程內容。
上海市提出“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的課程改革建設方案。以上海市七寶中學爲例,高中生們一週也能上5節體育課,除了基礎課、專項課、活動課、選修課,還有體育傳媒、體育鑑賞、形體健美、運動康復等特色課程。“在體育課上不僅學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還能拓展視野、懂得尊重生命,爲一生的幸福健康奠基。”七寶中學體育教育中心主任姚琍說。
各地各學校的美育課程也日漸豐富。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校本教材《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走進音樂的人文世界》等很受學生喜愛;江西新餘市仙來學校開設夏布繡、竹編、採茶戲等22門美育課程,學生“走班制”上課,每學年選學一門……
採訪中,很多專家表示,學校體育不僅是“跑跑跳跳”,而是要讓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美育也不僅是“吹拉彈唱”,其意義在於培養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認爲,在進行美育教學時,不只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藝術專長,還要引導學生涵養心靈,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要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功能與價值,不僅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還要培養健康的行爲,幫助學生養成奮勇拼搏、遵守規則等品德。”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汪曉贊說。
辦學條件如何改善?
談起學校體育師資,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務主任吳穎豎起大拇指:“學校10名體育教師中,有7名是碩士研究生,是學校所有學科中學歷最高的團隊!”在專業教師帶領下,很多入學時的體育小“菜鳥”成了運動達人。
然而,地區、城鄉和校際發展仍不平衡。師資短缺、場地器材不足,是一些學校面臨的“老大難”問題。如何改善辦學條件,成爲各地各校工作重點。
在濟南市永長街回民小學,每週三下午的書畫課是同學們的期待。“有專業的老師來教我們書畫,我的字寫得越來越好,國畫還拿過獎呢!”學生左玉軒說。2011年,學校與濟南市市中區文聯聯手成立書畫培訓基地。10年來,10餘位書畫家與學校共同規劃課程,讓學生接受書畫教育啓蒙。“統籌整合社會資源,彌補了學校美育師資的不足,給學校帶來了大變化,很感謝德藝雙馨的書畫家們!”校長丁貞春談道。
高校的專業資源,也可以爲中小學體育美育發展提供支持。11月11日,北京市東城區“高參小”(高校、社會力量支持中小學體育、美育特色發展工作)總結會上,東城區史家小學分校6年級學生鄭博皓、高浛斐表演的京劇《珠簾寨》選段贏得熱烈掌聲。
“中國戲曲學院的老師們手把手教學,讓我愛上了京劇。”高浛斐說。2014年起,通過“高參小”,中國戲曲學院的教師們來到東城區史家小學分校,幫助開設京劇課程、指導社團等。6年來,“高參小”已惠及北京市166所小學的40多萬名學生。
針對薄弱學校體育美育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狀況,兩個《意見》還提出實施體育、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江西探索從高校師範類音體美專業大學生中選派志願者,到留守兒童比例較高的邊遠農村小學開展一學期的支教,2019年選派2695名學生,受援學校達900所。“我們學院足球專業的支教大學生,圓了許多留守兒童的足球夢。”江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羅林說。
江蘇省注重農村學校美育均衡發展,連雲港市東海縣的少兒版畫、南通市通州區的民間美術、鎮江市揚中市的剪紙藝術、揚州市邗江區的傳統手工藝、徐州市睢寧縣的兒童畫等,成爲當地農村學校的美育特色。
評價機制如何改革?
在學生評價、教師評價、教育督導評價等方面,兩個《意見》提出一系列舉措。其中,“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牽動着廣大家長和師生的心。
“相較於結果評價,過程性評價更重要。考試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加強日常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雲南蒙自市第三中學體育教師鄧國輝說,要鼓勵學校、老師更重視日常教學的引導,而不只是“唯結果論”。
藝術進中考也在多個省份探索推進。江蘇省今年第一年全面實施藝術中考,除了個別市因疫情等原因未組織全市的終結性評價的音樂美術素質測評外,其他市均將終結性評價結果以分數或等第計入中考成績。據介紹,測評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音樂、美術教材爲基本內容,以學生應知應會爲基本標準。
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美術教師馬崢嶸目前正在教初三學生,她認爲,藝術進中考旨在激勵學校、家庭、學生更加重視藝術教育,而如何進一步優化考試評價辦法,讓考試評價更科學、符合學科特點,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需要審慎探索。
強化體育、美育在學生評價中的佔比,如何真正發揮作用?以美育考試評價爲例,教育部體衛藝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關於考試方式、計分辦法、所佔分值等,原則上不做國家統一規定,各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探索,有三點需要注意:一是要遵循美育自身的教育與評價規律,不增加學生負擔;二是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三是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科學、慎重論證,穩步推進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