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專家如何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轉自:北京青年報
每年開展的巡迴醫療工作,可爲缺醫少藥地區帶去高質量醫療服務。今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佈通知,將繼續以中西部省份醫療服務能力薄弱地區爲重點開展巡迴醫療工作。今年9月,北京市衛健委也啓動巡迴醫療,6所北京市屬醫院組建北京市巡迴醫療隊,在10-11月奔赴河北、內蒙古。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髮現,今年共有20餘支來自北京的醫療隊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巡迴醫療。作爲首善之區,北京優質醫療資源集聚,如何在短時間內真正將醫療服務送到祖國有需要的地方,並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近日,北青報記者專門採訪了本次北京積水潭醫院國家巡迴醫療隊的專家,作爲樣本,探究如何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疑難手術不敢做?
人工關節翻修手術現場示教
從10月14日到20日,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副主任醫師及鬆潔和同事們在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工作了一週,義診、手術、交流……他打趣說,“巡迴醫療隊的行程堪比‘特種兵’”。
10月14日,醫療隊在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工作的第一天就安排了一場義診。早上8時,患者們慕名從四處趕來,將義診區圍了個水泄不通。張女士拄着柺杖,在家人的陪同下前來。她已經被病痛折磨得面色疲乏,見到北京來的大專家,迫不及待地陳述自己的病情。原來,因爲髖關節翻修不好處理,當地醫院不敢貿然手術,張女士已輾轉了本地多家醫院。聽說巡迴醫療隊來義診,她專程趕了過來。
仔細研判後,及鬆潔初步判斷,張女士爲左髖關節置換術後感染,前期植入的假體鬆動。“這類情況確實需要積極處理,加上本人意願強烈,我們馬上將她收住院,準備儘快手術。”
檢查感染情況、備血、討論手術方案、準備手術器械……各項工作加速進行。10月17日,及鬆潔帶領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骨一科主任張玉興、副主任醫師吳厚林共同開展了這例髖關節翻修手術。
術中,及鬆潔從原手術入路將假體取出,仔細清除感染病竈和壞死組織,並置入了專用間隔物進行局部抗感染治療。他一邊操作,一邊跟兩位當地醫生分享每一步操作背後的原理和考慮。“我相信通過一起做手術,能讓大家對人工關節感染翻修手術有個整體認識。”手術僅用時2個小時,患者股骨側假體保留,損傷相對小,恢復良好。
在北京積水潭醫院,人工關節翻修其實是常規手術。但對於黔東南州人民醫院來說,由於人手、硬件等條件有限,每年這類手術開展的數量僅在個位數。
及鬆潔介紹,人工關節翻修手術與初次植入手術相比,有兩大難點需要攻克,一是植入假體鬆動以及由感染造成的骨缺損,可能會導致翻修過程中無法牢固地安放假體,需要醫生的經驗判斷;二是抗感染,這是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醫生在術中嚴控每一個細節,術後還要密切觀察患者各項指標。
如何快速提升骨科能力水平?
分享實用工具縮短學習曲線
自10月28日到了從江縣人民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馬賽一直沒閒着。這家醫院屬於國家二級甲等醫院,是全縣最大的醫療中心和骨科創傷中心,骨科是重點學科。工作時間只有短短一週,如何有效地幫助這家醫院骨科提升學科水平和醫生的醫療技術?馬賽在實踐中發現,交流手術案例和實用技巧的分享是最高效的途徑。
以骨折手術爲例,其中最爲關鍵的環節就是要給發生骨折的部位打上固定用的釘子,將裂開的骨頭點對點準確地連接好。在北京,積水潭醫院醫生可藉助手術機器人導航,將椎弓根螺釘精準植入,但在貴州,從江縣人民醫院並沒有先進的機器人導航系統,當地醫生大多依靠影像科醫生出具的影像資料來確定螺釘植入的角度和深度。爲了幫助當地提升手術精準度和成功率,這次,馬賽專門把一款3D影像重建軟件分享給了當地醫生,並在兩天時間內,手把手教會他們軟件使用方法。
“如今,他們可以依託前期影像數據,藉助這款軟件,以手術醫生的視角繪製出一個更加精確的‘手術規劃圖’,用多少顆螺釘、螺釘多長、從什麼位置和角度植入,都能提前設計好,爲患者更加準確地量身定製手術方案,手術成功率可以提升20%。”馬賽說。
除了“直給”的“技術幫扶”之外,在觀察當地醫生的手術案例之後,馬賽也給他們帶去了一些不同的治療理念,以更準確地進行疾病診斷。以老年羣體多發的椎體壓縮性骨折爲例,一般會通過注射骨水泥的方式進行治療,治療方式比較成熟,當地也經常使用。但馬賽提醒,雖然大部分患者確實是壓縮性骨折,但從實踐來看,有少數患者是血液系統腫瘤問題。“兩者的影像學呈現非常類似,一定要注意識別。”
關於打骨水泥,大多數醫生會按經驗從一個大概的角度入手。馬賽說:“每個病人的身體狀態、骨骼形態不同,按經驗去做手術會有風險。一定要在術前利用現有工具做一個完善的術前規劃,爲每個病人精準測量注射角度。”
需要北京專家“智力支持”?
遠程協作將當地醫生“拉入羣聊”
“目前患者診斷爲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和胸椎黃韌帶骨化,患者右下肢放射痛明顯,經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手術指徵明確,患者本人及家屬都要求手術治療。考慮爲患者進行脊柱內鏡下腰5骶1(L5-S1)間盤髓核部分摘除手術,請專家給予指導意見。”10月15日下午,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骨科,一場遠程會診討論熱烈進行。
北京積水潭醫院國家巡迴醫療隊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于傑、麻醉科副主任醫師曲智俊,以及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部分骨科醫生,同兩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韓驍視頻連線,共同爲52歲的患者劉姐進行多學科遠程會診。這是巡迴醫療隊到達黔東南州後首次開展遠程醫療工作。
“根據患者腰椎CT和MR圖像結果,結合患者體徵,最終診斷爲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考慮進行經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部分摘除術。”韓驍說。遠程會診後,專家們爲患者共同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由于傑主刀,爲患者順利實施了微創手術。
“我們醫院從2021年纔開展脊柱微創技術,而且只有一名醫生能夠使用這項技術,經驗不足,人才技術力量相對薄弱”,黔東南州人民醫院骨三科副主任楊標表示,“這次手術不僅能得到北京專家的技術支持,對我們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巡迴醫療隊下沉時間很短,我們的任務並不是要看多少個病人、做多少臺手術,關鍵是要爲當地建設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于傑表示,這次巡迴醫療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搭建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爲他們提供來自首都北京的“智力支持”。通過本次巡迴醫療,北京積水潭醫院與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建立了遠程協作機制。如果當地遇到疑難病例,可向北京積水潭醫院提出申請,協調北京專家提供遠程會診支持。
于傑說,按照慣例,每週三,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積水潭院區、龍澤院區、回龍觀院區脊柱外科醫生要開展教學大查房,並邀請一名大夫在線講解疑難案例、分享最新的疾病研究進展、最新的術式等。同時,積水潭醫院主導建設的地方區域醫療中心,如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聊城醫院、鄭州醫院的骨科大夫們都會加入,上百人同時在線學習、“充電”。“這次巡診結束後,我們考慮條件成熟後將黔東南州人民醫院也‘拉入羣聊’、共同提高。”供圖/北京積水潭醫院
對話
巡迴醫療要真正把技術留在當地
對話人: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助理、醫務部/疾控處主任魚鋒
北青報:今年北京積水潭醫院爲什麼選擇去貴州?如何確定幫扶醫院?
魚鋒:國家巡迴醫療隊已經開展了多年,以前參與的基本是國家衛健委直屬醫院,今年國家級的醫學中心也都參與組隊,作爲國家骨科醫學中心,我們積水潭醫院立刻行動了起來。9月23日接到任務,醫院馬上開會研究。按照要求,這次醫療隊要下到地市級、縣級基層醫院,而兩年前,我們在貴州省貴陽市建立了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屬於區域醫療中心,我們長期派駐院領導和臨牀專家。而這次巡迴醫療受援地我們就選擇了貴州省黔東南州的三家醫院,希望與貴州建立更加深入的幫扶合作,搭建起國家骨科醫學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州、縣醫院這三級診療體系。
北青報:巡迴醫療隊裡的醫生是怎麼選出來的?
魚鋒:定下三家醫院之後,我們“按需定製”,馬上跟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衛健委以及三家醫院取得聯繫,詢問他們的具體需求。三家醫院中,黔東南州人民醫院是一家地市級三甲醫院,其需求以提升手術水平爲主;而從江縣人民醫院和劍河縣民族中醫院則基本以內科需求爲主,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病診療需求較大。
隨後,我們到各科室開展動員,當天就確定了醫療隊名單,基本是副高級職稱及以上的大夫,以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的青年醫生爲主。10月13日至11月3日,醫療隊分三批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開展爲期三週的巡迴醫療工作。醫療隊共19人,其中臨牀專家14人,另配備了醫務管理、宣傳等管理人員5人,覆蓋脊柱外科、矯形骨科、小兒骨科、足踝外科、內分泌科等12個專業。
北青報:本次巡迴醫療隊有哪些主要任務?短時間內如何把工作落實到位?
魚鋒:醫療隊的重點工作主要有三項,一是推動優質醫療服務下沉。根據當地醫院具體需求,開展義診、健康宣教、手術等,爲當地患者看病。抵達後,這些工作迅速開展了起來。二是提供技術支援和管理指導,從加強臨牀專科服務能力建設、提升臨牀技術水平、提高醫院管理水平等方面,對地市級和縣醫院進行指導。同時,醫生們也通過集中授課、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形式,提高醫務人員疾病規範化診療意識和臨牀技術水平。三是開展遠程醫療。巡迴醫療隊的工作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是要真正把技術長期地留在當地,因此,我們組建了遠程醫療協作機制,聯動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展遠程會診、查房、培訓等工作,包括後續要把黔東南州人民醫院納入每週的骨科疑難病例在線討論。通過上述方式,將巡迴醫療隊的任務落實、落細。
按照分級診療的要求,我們希望依託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貴州醫院,去輻射帶動更多的基層醫院,讓老百姓的常見病能夠在地市級、縣級醫院解決。地方解決不了的,可以到貴陽的區域醫療中心看,讓當地百姓不必來回奔波,在貴陽就能看上北京的大專家。
本組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責任編輯:李墨涵(EN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