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發展要攻克三大難題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發展要攻克三大難題)
“我國‘船舶智能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無人’,而是提高船舶航行運營的安全可靠性、經濟環保性。”
7月10日,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和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AI賦能海洋”智能船舶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在關於“中國智能船舶發展方向”的演講中提出上述觀點。
吳有生是我國知名的船舶力學與船舶工程專家,爲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名譽所長。
在此次論壇中,吳有生列舉了我國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面臨的七大挑戰:船舶總裝建造能力強,但核心設備配套能力弱;綠色生產技術是弱項,單位造船噸位平均能耗、材耗、工耗與排污量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船用動力、配套設備製造是產業鏈中的短板之一;船用電子信息設備是我國產業鏈中的短板之二;海洋裝備智能化的基礎器件是我國產業鏈中短板之三;船舶裝備本身及製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落後其他運載裝備;產業智能傳播標準法規與測試條件建設滯後。
對此,吳有生認爲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發展,要重點攻克三大方向的難題。
首先,爲了提高安全可靠性及環保性,必須全面提升船舶八大功能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海洋運載裝備中智能航行操控、能源與動力系統智能管理、輔機安全運行智能監控、全船安全監控、節能環保智能監控、震動噪聲的智能監控、貨物信息智能管理、一體化信息綜合系統八方面。
其次,紮實發展智能船舶基礎技術,切實彌補在物理、化學、生物量感知基礎元器件技術,船用觀通導航設備核心部件技術,有線和無線精細控制基礎配套件方面的短板。
最後,要強化基礎條件建設,建立在接口、網絡與通信的法律法規等智能裝備信息的交互統一;提升岸海鏈路、船舶數據、控制系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法規;建設“智能技術試驗船”,增強實用化考覈驗證條件。
此外,吳有生表示,中國海洋裝備技術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將分爲兩個部分。
一個是變“注重造軀體”,爲“注重造內臟與神經系統”,以“智能技術”推動“動力、配套與信息裝備技術”更新換代,提升航行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經濟環保性。
另一個是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結合起來,加快發展中國船舶製造技術,使生產效率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助力全球“碳中和”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