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興” 踏踏實實“行”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牢“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踏上新徵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着全面小康社會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更關係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順利實現。

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上,濰坊廣大黨員幹部羣衆勇擔責任使命,依託當地特點和資源稟賦,創新提升“諸城模式”“壽光模式”“濰坊模式”的時代內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斷釋放出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創”出了新路徑,“植”出了新天地,“畫”出了新境界

鄉村就該有鄉村的樣子。鄉村建設可以借鑑城市的文明元素,卻不能用大城市的標準來評價、審視和規劃,振興鄉村的目的,是使其成爲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地方,而不是看似美麗現代卻丟了鄉土之魂。同時,鄉村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鄉村都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氣質”,這是推進鄉村建設時必須牢牢抓住的關鍵切入點。注重呈現生動鮮活的鄉村特色元素,努力保護傳統的鄉土文化根脈,賦予美麗鄉村新的時代精神,各美其美,方能美美與共。

因地制宜,才能揚長避短。產業興旺,是解決鄉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我國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地發展的基礎不盡相同,推進鄉村振興必然要求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產業定位,宜魚則魚、宜蝦則蝦,宜果則果、宜瓜則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不能大呼隆、眉毛鬍子一把抓。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學會“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瞄準可以延長所在行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健全供應鏈的領域,健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優化鄉村就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升農村精神風貌,塑形強體鑄魂協同推進。

美好生活是創造和奮鬥出來的。堅持因地制宜謀劃和施策資金投入上“真金白銀”,政策措施上“真刀真槍”,這就確保着鄉村振興這一偉大事業不僅要幹,而且還具備幹成幹好的基礎和條件。濰坊被賦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重任,樣板與先行區的意義正在於此。

鄉村振興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朝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邁進,既要大幹快乾短板,也要久久爲功管長遠。一方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本地區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弱項,規劃好產業佈局,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各級黨員幹部要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起而行之、勇挑重擔,求速度、講效益,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推進。另一方面,堅持穩字當頭、循序漸進、踏實前行。各級黨員幹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一茬接着一茬幹,科學把握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任務的推進節奏,在實幹中發現問題,在奮進中破解難題。

鄉村廣袤,這是一個幹事創業的大舞臺,我們要以奮進的姿態走好嶄新的征程,在大有可爲的新時代裡大有作爲,用智慧和汗水讓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落地成美麗現實。走在前邊,幹在實處。濰坊當如此,其他地區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