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演好衚衕戲功夫在“詩”外

李龍雲編劇的《小井衚衕》日前再度登上首都劇場舞臺,一幅北京胡同生活畫卷,伴着笑聲淚水徐徐展開,蘊含着時間文化積澱的作品總是有着更爲強大的力量

即使是在以京味兒戲見長的北京人藝臺上,《小井衚衕》也有着自己獨特的地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一直被譽爲“解放後的《茶館》”,對北京胡同生活的鋪陳、北京人情感的描摹都有着獨到之處。該劇首演於1985年,林連昆任寶賢譚宗堯、呂中等老一輩人藝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了衆多個性鮮明的人物,爲作品增色不少。

2013年經典重排,由當年劇中的演員楊立新接棒擔任導演。此次演出因爲諸多原因更換了不少演員,爲此在演出前楊立新不得不帶着幾位新演員進行了一番“急行軍”。當年的老演員親歷過劇中的時代和生活,在臺上演繹會比較容易,但對今天的年輕演員而言,要找到那種時代感可就難多了。在復排時,楊立新專門抽出半天時間和這些年輕人一起捋劇中呈現的那三十年,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讓他們走近了那個時代。

隨後,還要走近那條衚衕。李龍雲的作品源自於他的生活經歷,楊立新就讓演員去了解李龍雲生活過的東曉市周邊,以具體地點作爲抓手,讓演員對劇中的小井衚衕有了更具象的認識。最重要的還是要走進劇中人,把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人去體驗,“我們說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要演人就要把這個人的生活經歷、細節搞清楚了。”

從最終的舞臺呈現可以看到,無論是劉輝扮演的工人劉家祥、龔麗君扮演的劉嬸,還是嶽秀清、郭奕君扮演的“反面角色小媳婦李麟扮演的面鋪掌櫃老石高倩孫茜扮演的石嫂張萬昆飾演的舊警察吳七劉智揚飾演的混混兒小環子……每個人的戲份或多或少,但都有着自己鮮明的色彩,也才能讓觀衆跟着他們的故事一會兒掉眼淚,一會兒又笑了。

現在北京人藝越來越多的經典作品中多了許多年輕人的身影,如何繼承經典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個劇院最大的優勢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根基要在人上下功夫,”對年輕人,楊立新建議他們要多下點“笨功夫”,還要知道下在哪裡,“功夫在詩外,人物的後景越多,戲才越好看。”

《小井衚衕》此輪演出將持續至12月6日。(記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