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賽道下半場,與常州氫灣共同奔跑

“如果說1990年代是風能的十年,2000年代是太陽能的十年,2010年代是電池的十年,那麼在2020年代我們將迎來能源轉型的下一個前沿:氫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文章,這樣總結全球能源的過去和未來。瞄向新能源前沿,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氫能戰略,都在積極推動氫能技術的發展,並將氫能視爲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環節。

中國是其中推進氫能產業建設卓有成效的國家,綠氫規模化發展全面提速,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和加氫量居世界首位,成爲全球最大的產氫國和氫氣消費國。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消費體系佔比約10%、到2060年佔比約15%,可帶動形成10萬億元級新興產業。

常州是中國各省市中推進氫能產業建設卓有成效的突出代表。常州素有“新能源之都”稱號,將氫能作爲“新能源之都”建設的新戰略,在武進區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啓航“常州氫灣”建設。

常州氫灣作爲“兩湖”創新區核心區發展氫能產業的關鍵載體,已吸引了30多個氫能項目,打造“一基地、一示範區、兩中心”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新能源產業底蘊深厚,氫能高地崛起

對城市而言,新能源產業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能源企業聚集程度的高低,既反映了城市創新能力和產業環境的優劣,也直接影響着城市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此外,新能源投資熱度是城市吸引力的展現,投資熱度越高的城市,在區位交通、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營商環境等方面也普遍較爲突出。

在《2024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中,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中國城市50強新鮮出爐,常州位居第三。而在“新能源投資熱度”一項的排名中,常州更是高居全國第一。這足以反映出常州這座城市在新能源領域裡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

從企業端來看,常州是新能源企業成長“搖籃”,既有星星充電、天合光能這樣的本地企業成長爲賽道龍頭,也有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寧德時代、理想汽車、比亞迪、貝特瑞、星源材質等明星企業均在常州設立製造基地和研發機構,如寧德時代在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生產基地、理想汽車全國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都設在常州。2023年,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達67.8萬輛,佔全國產量的7%;全國每出口10臺新能源車,就有一輛常州造;全球每10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搭載常州產電池。

從GDP產值來看, 2023年常州GDP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新能源產業扮演了“中場核心”的角色: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超7680億元,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8.9%。常州因新能源產業的崛起而大放光彩。

氫能作爲一種優質的二次能源,在能源存儲和利用中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發展氫能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爲加快我國能源綠色轉型提供強勁動力,爲此近年來中央及各地方紛紛出臺政策大力推進氫能發展。

有對新動能一以貫之的澆灌培養,有對新產業淵圖遠算的細心佈局,也有對新模式大膽定奪的躬行實踐的常州,將氫能作爲其新能源之都建設的強勁新引擎。

2023年1月,常州氫灣正式啓動。常州氫灣位於“兩湖”創新區核心區中軸,規劃面積約2平方公里,啓動區1000畝,以武進國家高新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爲主要陣地。常州氫灣致力打造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研發與製造基地、華東地區氫能源產業鏈差異化發展示範區、氫能源科技創新轉化中心和氫能裝備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中心。

具體來看,常州氫灣聚焦“制-儲-運-用-檢”產業鏈各個環節,打造“頭雁領航,羣雁齊飛”的氫能產業集羣;加快推動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氫能產業創新體系;助力氫能企業做大做強、創優創精;推動氫能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更加緊密,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配置更加協調,並推動更寬維度、更高質量的氫能示範應用場景落地。

武進作爲常州新能源之都的首位區,同時也是常州氫灣的承載區,出臺一系列政策爲加快區內氫能產業發展保駕護航。2023年初,武進區政府正式發佈了《關於支持武進區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對氫能產業投資、企業發展、技術攻關、平臺建設、加氫站建設等一系列產業發展活動進行資金補助。

在應用示範方面,武進區政府發佈《武進區加快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拓寬氫能應用場景,同步在常州氫灣規劃常州市首批氫能公交、氫能遊艇等特色示範。值得一提的是,入駐常州氫灣的氫能企業,也可享受《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涵蓋科技項目、龍頭骨幹企業培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等。

備受企業青睞,常州氫灣品牌進一步打響

整體來看,武進區以載體平臺建設爲基、以產業生態營造爲先、以重大項目集聚爲要,緊盯“制、儲、運、用”全環節,搶先佈局國家氫能檢驗檢測中心等重點平臺,集聚產業鏈項目30餘個,全面打造供氫、公交示範應用、綠色制氫及安全儲運三大應用場景。隨着氫能項目集聚效應的逐步形成,常州氫灣品牌正在進一步打響。

在2024年6月舉辦的高工氫電產業大會上,常州氫灣聯合博世公司、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三方共建新能源現場工程師培訓中心,將爲常州、江蘇乃至全國的氫能產業提供人才培訓服務及專業技術支撐,建設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氫能產業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海洋氫能中心產業化基地揭牌,中心下設氫致能源(江蘇)有限公司,在園區佈局海水制氫裝備業務,建設研發和製造基地,爲武進氫能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氫致能源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海洋氫能研發中心下設的產業化公司,專注於電解水制氫裝備的研發及產業應用,在關鍵電極材料、先進電極結構、高效工藝流程、電解海水制氫系統領域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

“由於常州在裝備產業配套齊全,在未來產業氫能產業加大布局,有較爲完整的氫能產業鏈,對於氫致能源在華東地區的佈局有着重要意義。未來氫致能源將持續專注電解海水制氫技術,做細分產業龍頭。” 氫致能源負責人表示。

大會現場還發布了常州氫灣氫能發展的三大創新成果——飛凡新能源氫動力船、三氫常氫系列電堆和國科領纖碳紙。其中,飛凡新能源氫動力船採用了先進的氫燃料電池技術,不僅實現了零排放、無污染,還具備高效、穩定的動力性能;三氫常氫系列電堆是三氫科技以“智能一體化電堆”理念潛心研發的創新之作;國科領纖碳紙實現了國產替代。

國科領纖負責人透露:“國科領纖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孵化,專注於碳紙及碳複合材料的生產。由於公司的客戶集中在華東地區,西太湖‘東方碳谷’全國知名,常州氫灣在公司的前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公司於2023年落戶常州氫灣。公司致力於打破國外企業在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領域的壟斷,實現關鍵材料的自主可控。”

大會現場,還有7大項目入駐常州氫灣,分別是氫和元泰鹼性制氫隔膜項目、領氫科技化學鏈水裂解制氫裝備項目、氫耀鹼性電解水制氫隔膜項目、氫航科技氫動力船動力系統項目、飛凡新能源氫動力遊艇項目、GDL氣體擴散層項目、江蘇德琛常工鈦陽極板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依託常州氫灣這一專業載體,武進集聚常州西太湖氫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綠色催化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佈局國家氫能裝備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設立氫能專項天使基金,並與IDG、國電投等知名投資機構合作,未來將形成總規模超20億的新能源(氫能)產業基金。

武進目前還開工建設裝備製造產業園,作爲氫能產業重大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同時還推動常州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作成立氫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常工院與中石油共建中德亞琛國際氫能裝備研究院。預計到2026年,武進將引育氫能裝備製造及氣體儲運等產業鏈企業60家以上,氫能及相關產業年產值突破50億元,形成空間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優勢產業鏈。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影響產業的發展與格局,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發展和交匯疊加,催生了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以氫能產業爲代表的未來產業已成爲世界主要國家重點佈局的戰略領域,是武進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常州氫灣正在加速奔跑,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