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特展濃縮頤和園270年
八音匣。(劉平攝)
頤和園,是大陸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早在清朝時期,這裡是乾隆帝耗銀448萬兩建造的「清漪園」,距今已270年曆史,後在咸豐年間被毀,光緒十四年重建並更名爲頤和園。
近日,《頤和園建園270週年文物特展》開幕,展覽彙集了頤和園及大陸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近400件套,全面立體地「講述」270年來頤和園從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園的發展歷程。
走進展廳,超大尺寸的《五園三山及外三營地圖》巨型電子幕牆把觀衆帶回到了270年前的清漪園。恰逢當時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西側的西湖和甕山(萬壽山)動工興建了這座皇家園林,將造園和水利工程完美結合。清漪園不僅在三山五園中佔據重要的統領性地位,還在當時北京西北郊水系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常見的園林模式,清漪園將這一園林模式發揮得淋漓盡致。爲詮釋「清漪園」當年的園林美景,展覽集合了大量與「一池三山」相關的文物展品,例如萬壽山昆明湖記碑拓片、吉慶萬壽如意、海屋添籌象腿瓷尊、蓬島煙霞石額、福祿壽琉璃三星建築構件等頤和園園藏文物。
慈禧愛美 兩千衣箱隨身
晚清時期,頤和園成爲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中心。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經常接見各國使臣、眷屬,外國使臣爲慈禧太后進獻了各種洋式珍奇。同時,爲符合外國人的習慣,頤和園也特備了洋式傢俱,供應西餐,演奏西樂。
走在安靜的展廳裡,觀衆可能會聽到一陣音樂聲,這段重複播放的音樂,來自一個古老的八音匣。這款八音匣長約半米,開蓋展示着精細的內部構造。「這款瑞士造的八音匣保存較爲完好,經過工作人員的簡單修復,只要一擰上弦,就能發出音樂聲。」頤和園副園長秦雷介紹,頤和園現藏的外國樂器主要爲鋼琴和音樂盒,它們以機械發條爲動力,依樂譜演奏各種美妙的樂曲,是帝后閒暇生活、文娛雅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款八音匣能播放五首曲子,工作人員特意將其中一首翻錄下來,在現場迴圈播放,讓觀衆現場聆聽,感受穿越時空的奇妙。
除了外國樂器,英國茶具、德國餐具、美國鐘錶也是當時皇家的必備用具,「慈禧在頤和園裡招待外賓的時候,就會用上這些器具,甚至她自己都在慢慢接受西方的一些飲食習慣,用起了咖啡壺、茶具等。」展覽還展示了皇家的一些日常起居服飾和生活用品。慈禧每次來頤和園,都會拉來兩千多箱衣服,每天命宮女爲她選擇喜愛的衣服。「除了她的衣服,連她的愛犬也要有專門的衣服。」
在展覽中,由玉石、銅錢、元寶等14件小文物組成的「玉華殿鎮物」展品讓人眼前一亮。這些展品個頭不大,有的玉石甚至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但它們的來頭可不小,都是具有辟邪功能的「鎮物」,而且全部是在2005年頤和園大修工程中意外發現的。
秦雷介紹,宮廷建築習慣使用「鎮物」,是一種古代建築文化。玉華殿是排雲殿西側的一個配殿,2005年大修過程中,施工人員在屋脊正中間的部位發現了一個木盒,盒內裝的是5枚金屬錢、5塊各色石塊、2個金屬元寶和2柄金屬如意。「屋脊外面都覆蓋着琉璃瓦,如果不進行落架大修,根本發現不了這些『鎮物』的蹤跡。」秦雷說,這14件「鎮物」相對完整,是首次對公衆展出。
元代珍寶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展館中,有件稀有展品,名叫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元代高溫鈷藍釉瓷器中具上乘佳作。據介紹,目前傳世的元代高溫鈷藍釉瓷器稀少,梅瓶造型僅有三件,本次展覽的梅瓶爲三件存世珍寶之一。梅瓶小口,圓肩,收腹,圈足輕微外撇,器身接痕明顯,整體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獷風格,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古樸雅緻。這件瓷器在濃豔而沉穩的藍釉中留白裝飾戲珠龍紋,是頤和園園藏文物珍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