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李曉峰髮長文感嘆:電競就是可口可樂似的美國夢

在電競圈內,相信最近最爲重大的新聞就是關於電子競技入選2018亞運會表演項目的事情了。

近日,圈內大咖SKY也發表了一篇微博長文,對於這樣的電競圈喜事發表了自己的想法:

內容原文如下:

很難去形容得知這個消息時的心情。我是1985年生人,算電競圈的老人了,這一路走來, 都看在眼裡。 電競曾盛極一時風頭無兩,也曾低迷落魄跌入谷底。很多人在這個行業裡奮鬥過、付出過,最終選擇離開;也有人堅持在這裡,他們得到很多,失去的也很多。

現在,我們迎來了電競入亞的一天——電競運動終於成爲一件被主流社會認可的正經事,一切還不是太晚。

早在2003年,電子競技運動就已經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爲第99個正式體育運動項目。那年,中國派出自己的隊伍參加WCG決賽,引發了全民關注。媒體對電競的正面報道也非常多,CCTV5的《電子競技世界》、《體壇週報》爲中國電競培養了一批最堅定的觀衆

那時,幾乎每個電競人都以爲屬於自己的美好時代來臨。2004年的一紙禁令又讓電競運動陷入了低谷。

直到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將電子競技重新定義爲第78號體育運動,情況纔有所好轉。同年底,央視十套《百科探秘》欄目播出《78號運動》,向大衆普及和推廣了電子競技。2009年,中國組建電競代表隊赴越南參加第三屆亞洲室內運動會,並且獲得了1金1銀4銅的成績

接下來,《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等項目的火爆,帶給電競運動全新的機遇。短短几年時間,中國電競行業從俱樂部運營賽事品牌、人才儲備、市場積累到生態打造,都初見成效。

從無人知曉、備受偏見到成爲被人認可的體育項目,電競運動在中國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曲折。今天,它終於因爲“入亞”,來到了一個新的拐點。

電競成就了我的光榮與夢想

電競圈的人可能知道我是誰,我是做什麼的,打過什麼比賽,這個比賽的意義是什麼?但社會大衆層的更多人可能會說:

“哦,他就是一個打遊戲的。”

作爲過來人,我非常清楚大衆對電競運動的誤解。

開始做電競教育之後,很多孩子和家長諮詢我電競行業的相關問題。通常,很多人都刻板地把電競等同於玩遊戲,認爲訓練、打比賽就是不務正業

想要改變這種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我剛進入電競的那個“蠻荒”時代, 沒有現在“電競職業選手”的概念。沒有工資,沒有贊助,沒有家人的支持。

我選擇堅持下去的原因,只是個人對 “勝利”的渴望,那時我的天賦還沒有別人好,因此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常常堅持到對手都要睡覺,二線、三線的選手都不願意跟我再打了,才結束一天的訓練。

堅持總會帶來好的結果,至今還記得電競帶給我的第一次“勝利”——2003年3月的WCG西安分賽區決賽上。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之後,我第一次戰勝了之前不可一世的對手,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之後一路打拼,最終站在了世界電子競技的最高領獎臺上。

這就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不堅持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什麼。而我們的堅持也因爲這結局而有了意義——不管這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

電競入亞,能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真實的電競是什麼樣子。

從電競選手到管理者身份的轉變,讓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電競的艱辛與不易。

2012年之後,我開始參與WE戰隊的管理工作,WE也將大部分精力用於《英雄聯盟》分部的組建與發展。剛開始我在WE的《英雄聯盟》分部做領隊工作,年輕的隊員有直接叫領隊的,也有叫我蓋哥的。他們在這個稍好的訓練環境下,一起認認真真地討論戰術,總結比賽失誤,分析下一場的陣容,和我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

此時,電競運動的產業環境已經有很大的改善,職業化也正在大力推進,只是外部依舊對電競運動有偏見。比如說,我們的隊員對項目如此認真和執着,但他們的父母卻依舊不能理解。我見過太多上門“探討”的長輩們,好聽的,不好聽的,我都聽過。

曾經有人對我說,“你是個壞人,把我孩子帶上了一條歪路。”

我當時很想說,現在這個行業裡,有選手、有觀衆,有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也有從一而終的團隊合作,請對它更有信心一些。但這些話總是堵在胸口,無法說出。

因爲在取得優秀的成績之前,什麼都是空口無憑。

之後的幾年裡,WE的《英雄聯盟》戰隊整體發揮都挺不錯,創造了不少佳績。在若風、草莓、微笑、捲毛諾言等人的努力下,我們還在IPL5上爲中國拿下《英雄聯盟》的首個世界冠軍

還有2013年那場頗具預示性的“亞洲室內運動會”,雖然失敗了,但那時我們心裡已經隱約覺得,電競是時候該登上更大的舞臺了。

從2004年WE成立到現在,國內的電競俱樂部起起伏伏,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好多都堅持不過一年就倒下了——有些俱樂部是看好電競“錢景”,卻低估了困難;有些則是一腔熱血進入,卻在如何商業化上犯了難……而WE則通過穩紮穩打的運營,奇蹟般地挺過了電競產業的困難時期,迎來了騰訊電競口中的“黃金五年”。

從無到有,我們把一個四處漏風的小帳篷建設成爲電競愛好者們朝聖的殿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友情,什麼是成功,過程中,我們成長了許多,能以更淡定的姿態去迎接人生中的任何挑戰。

回顧我到目前爲止的人生,多半的成就都是電子競技帶給我的,雖然很遺憾沒能看到《魔獸爭霸》等經典的RTS遊戲入亞,但是這些新遊戲能入亞也是個好的開始。我相信,電競入亞是個積極的信號,它能讓更多人明白,電競運動就是體育。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前幾天,在第39屆體育節目艾美獎頒獎儀式上,《英雄聯盟》從2017 E聯賽、2017 NBA全明星週末、2017 NBA總決賽、美國大學男籃傳統體育領域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拿下了傑出直播藝術設計獎項。這似乎更說明,電競運動的魅力與傳統體育沒有什麼差別。

爲更大的夢想努力

“電競就是可口可樂似的美國夢。不管在現實中你有錢沒錢,有權沒權,是富二代還是窮屌絲,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因爲這樣的一種“公平”而投身於電競行業。

電競承載了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它所蘊含的拼搏精神團隊精神與傳統體育別無二致。在我看來,電競本身最了不起的一點,它和音樂一樣,超越空間和語言的界限,讓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競技的魅力——去年,S7總決賽中,RNG和SKT的那場比賽,吸引了8000萬人觀看。

近幾年,隨着商業資本的涌入,各種賽事的關注度日益提升,電競行業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但發展速度過快,也容易出問題—大家都知道,電競行業在選手權益保障、商業化等諸多方面都有問題,距離真正進入良性循環,其實還需要時間。過去大家可以憑着一腔熱血往電競裡鑽,但現在,我們需要以對行業負責的態度來思考。

作爲一個“老人”,我希望能從基礎的工作做起,給行業提供更多底層支持。就像我之前在微博上寫的一樣:一,我希望中國的電競產業可以茁壯發展,爲我們的職業選手提供更多更優秀的支持;二,我希望我能爲正在打職業的年輕孩子們提供退役後的教育機會;三,我希望所有熱愛電競的年輕人都不必像我當年一樣困難,可以夢想與現實行走在同一道路上。

我希望和同行們一起,讓熱愛電競的年輕人有更好的環境,更體面的薪酬,更完整的保障體系。讓他們的“熱愛”沒有後顧之憂。

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一個人做的夢,就只能是空想 一羣人一起做的夢,就會夢想成真。“電競入亞” 已經實現,接下來,在這個電競的“黃金時代”裡,讓我們爲更大的夢想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