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去自閉症標籤 導演林正盛爲「我們的孩子」辦學堂

導演林正盛爲「我們的孩子」辦學堂。(圖/陳德信)

經歷幾次生死交關、拍星兒紀錄片後,林正盛打破人對人的區隔,他認爲給「生命狀態不同的孩子」機會空間,他們愈靠近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愈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

一個下雨天,導演林正盛騎機車經過十字路口,捷運水泥柱擋住他的視線,對面疾駛而來的瓦斯小貨車司機也沒看見他,沒見到彼此的雙方直接對撞,機車被捲進貨車底,「我的身體翻覆滾動,幸好車子緊急煞車,輪胎就停在我頭邊,只要慢個1、2秒,我的頭顱就會因被車輪輾過破裂而死,」他在《轉彎的人生更美麗》寫着。

曾近距離直視死亡 更能面對狀態不同的生命

林正盛從小劫難不斷,父親以爲他沒機會長大。9歲時,林正盛就經歷過生死攸關的大手術,也曾經騎腳踏車打滑險些衝下山崖;跳到溝渠消暑心臟差點麻痹;玩到踩空摔下一層樓半的地面。從小到大數次跟死亡打照面,他在書裡坦言:「車禍這次招呼打得有點過頭。」

正因爲看過死亡的面容,林正盛展現對不同生命樣貌的接納,這也包括一羣他所謂「生命狀態不同的孩子。」

林正盛的前半生,堪稱風光。以劇情片成爲柏林影展亞太影展與金馬獎得獎常客的林正盛,50歲後卻投身紀錄片,並透過人生伴侶繪畫老師韓淑華結識自閉症及亞斯伯格孩童,與孩子口中的「韓老師」爲提升泛自閉症者的生活品質努力。2010年爲他們拍攝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2016年又與韓淑華、企業界共同創辦多寶藝術學堂(臺灣寶格藝術發展協會)。

他隨韓淑華稱泛自閉症者爲「我們的孩子」,一方面凸顯他們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關懷,另方面藉此撕去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者的標籤

「我覺得很奇怪,人類爲什麼永遠在做區隔?把你隔開,這個有問題、那個有問題,然後再解決問題,」林正盛說:「現今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爲我們選擇區隔,弄到最後彼此對立。」

他開始致力拿掉泛自閉症者的標籤,呼籲社會不要以「溝通障礙」的有色眼鏡看待「我們的孩子」。他認爲,障礙起自於「我們是對,他們是錯」,當多數人感到有一羣少數人的邏輯與行爲超出他們建構的社會框架,就會訴諸排斥與排擠,使少數人更難融入社會。

林正盛認爲,打造「我們的孩子」與多數人共融的社會將是重要課題,泛自閉症者「一個人一個樣」,若能充分發揮潛能,他們多元的樣貌能夠豐富社會;反之,社會將付出賙濟或安置的成本,孩子們的天分則被埋沒。

將作品開發成商品 爲自閉症者開一條謀生的路

韓淑華談起學堂的駐店工作怡初,從幼兒園起便跟隨她學畫,入社會後卻進入庇護工場包裝餅乾,每天8個小時,日復一日,眼中的神采消失殆盡。「不是包餅乾不好,而是她從小就天馬行空想像力豐富,雖然有自閉症,但愛畫畫的孩子眼睛是亮的。當她停止畫圖,神采就沒了,眼神變得黯淡,只剩下自閉症的樣子,你會覺得很不捨。」

怡初不是特例,許多韓淑華從小教畫的自閉症孩子長大後都面臨謀生的困境。「未來不知道在哪裡?這麼多年來你對他們的感動,難道就這樣沒了?好像一場美夢,畢業後踏入社會卻就這樣停止,」她不禁憂心。

韓淑華想向社會證明自閉症者可以發揮內在潛力,自食其力謀生,多寶藝術學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集結有志之士成立。她本人擔任學堂、協會藝術長,林正盛出任理事長,一個掌內負責學堂、孩子們的日常,一個掌外擔起與外界的溝通與倡議工作。

由於學堂空間不大,目前僅能容下3名常駐的泛自閉症藝術工作者,全部隨韓淑華學畫超過10年以上,有些更是韓淑華從小看到大。沒有駐點但與學堂有合作關係的「我們的孩子」還有十幾位之多,有的獲得企業捐助,領有月薪。

多寶也成立網路商城,將畫作製成家飾布、座椅靠墊絲巾等生活用品販售。用品上的畫作舍一般印製,採用數位印染,爲的是如實保留畫家們的所有筆觸。例如其中一位,樹緯長幅風景畫卷軸被印製成真絲圍巾,一條定價近新臺幣3000元,至今也已賣出200多條。

林正盛:不要太擔心社會怎麼樣對你們,專注把你們所會的東西發揮出來,這是你們能給這個世界最棒的禮物。(圖片來源/陳德信)

打造與社會接近的空間 讓他們更能發揮能力

樹緯彈了一手好鋼琴,採訪當天爲我們即興演奏兩首曲目,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指尖流露的音符竟毫無生澀感。「怎麼樣,彈得不錯吧!」自信之情溢於言表。他最近聽了一場由臺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舉辦的音樂會後,畫作的內容盡是音樂,以紙上佈滿的圓點表達他對音樂的感受。

柏均的畫作十分寫實,自畫像有如自拍照。他坦承對人懼怕,最擔心的就是人家不理他,林正盛勸他「別想太多」。當被問到進入學堂後有何改變?他說:「之前在家很悶,進來之後,如果有客人,會問要不要喝個咖啡?」與人的互動似乎自在許多。

學堂成爲「我們的孩子」與一般人共同生活的園地,「給他們機會與空間,他們愈靠近我們的社會生活,愈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林正盛說。但現有場地已不敷使用,正在尋覓更寬敞的地點,以便容納更多泛自閉症者在此從事藝術創作。

(圖片來源/陳德信)

一路引領林正盛進入自閉症者關懷領域的韓淑華表示,20年來國內的相關教育已經起了相當的改變。曾任職新北市自閉症潛能發展中心的她指出,過去自閉症孩童的藝術教育屬於一般老師工作範疇,兼着教美勞、唱遊,沒有專責的藝術師資。自從韓淑華踏進自閉症特殊教育後,20年間專業師資紛紛投入音樂、舞蹈、戲劇的課程教授,「現在五花八門,什麼課程都有。」

電腦社羣軟體的發明尤其造福「我們的孩子」,韓淑華說,她曾認識一名自閉症青年,極度不擅長人際往來,但喜歡打電腦,「他打出來的文字,遠遠超過他講話時給我們的印象,當可以藉由電腦把心裡的話訴諸文字時,他是很流暢的。」

網路對他們的學習也有幫助。一些亞斯伯格症者有懼學傾向,「他們通常很聰明,透過網路就不會因爲沒外界接觸而無法獲得知識,」韓淑華說。

過去15年,林正盛、韓淑華、「我們的孩子」形成一個鐵三角,但如果有一天男女之情不在,林正盛仍會愛孩子如常?他回答,孩子們雖然是經由韓淑華認識,但這些年來早已建立與他們之間直接的情感連結,「因爲他們,我看到生命更大的可能,對於生命多樣化的認知也徹底改變。」言談間滿是對生命及其可能性的驚奇喟嘆,讓人不禁想到,要不是早年數次近距離直視死亡,對於生命這件事,一個人大概也很難有這麼深刻的體會。

林正盛│曾爲麪包師傅,後踏入影壇擔任編劇、導演,獲柏林影展、亞太影展、和金馬獎等多類獎項。2003年結識爲自閉症者教繪畫的老師韓淑華,並投入關懷工作,拍攝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現擔任多寶格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