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仿真出版展示
“後母戊大方鼎和《永樂大典》,哪個更重要?”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說,《永樂大典》更重要,因爲在它體內,藏着上自先秦、下訖明初的七八千種古代典籍。
所以,總藏書量達4000多萬冊的國圖,將現藏224冊的《永樂大典》視爲自己深遠的文脈。
6月1日,“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迴歸與再造”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面向社會公衆免費開放。觀衆可藉此瞭解《永樂大典》的編纂經過、版式外觀、聚散流變、輯佚影印。
每個人似乎都曾耳聞的《永樂大典》,到底是什麼書呢?
我們知道,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分類,概括知識全貌、進行知識管理。古代沒有計算機,不能做關鍵詞搜索,如果想尋找某些內容怎麼辦?讀“類書”。它將書籍中的史實典故、名物制度、詩詞文章、儷詞駢語等有選擇摘錄,並根據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結合,以便尋檢和徵引。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詔編修的《永樂大典》就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綜合性類書,也是世上罕有的皇家編纂的百科全書,共22877卷,分裝爲11095冊,3.7億字。
《永樂大典》以韻爲綱,以字隸事,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詞條,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記載,甚至整部書都被抄錄進來,而且對所收文獻甚少修改,堪稱“典籍淵藪”。比如在“人”字冊中,就有韓愈的散文《原人》。
可嘆的是,當明萬曆年間重修《文淵閣書目》時,大典所收之書已十不存一。難怪清早期徐乾學、全祖望等人閱讀大典後驚歎,其中很多是“世所未見之書”“或可補人間之缺本,或可以正後世之僞書……不可謂非宇宙之鴻寶也”。
編纂《永樂大典》時從全國徵召了2000多位飽學之士,將收集來的書整本拆散,按韻編排。清代學者發現,反向操作可以將已遺失的古籍恢復原貌。清四庫館臣進行了大規模的輯佚,共輯出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許多名著靠這次輯佚才流傳下來。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後,擁有更多史料的《舊五代史》不傳。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來,得十之八九,又旁採《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數十種書籍補齊,成爲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永樂大典》自永樂六年(1408年)完成後,史料中只有弘治、嘉靖兩位皇帝真正翻閱過此書。隆慶元年副本錄畢,文獻中再難找到關於正本的記述,也未發現正本實物存世。正本到哪裡去了?而《永樂大典》副本歷經兵火之災,星散域外,如今僅餘400餘冊、800餘卷。
600年前沒有複印機,如何編纂是個謎。
《永樂大典》開本極大,每冊高半米,寬0.3米。數百年過去,紙張依然完好,而民國圖書才100多年已不堪翻閱。大典所用臺閣體書法挺拔秀美,有歐陽詢之風……
《永樂大典》的故事說不盡,想了解更多,可到展覽現場一探究竟。除了60餘種70餘冊大典(其中“人”字冊、“陳”字冊等9冊嘉靖副本近年來首次展出)。觀衆可通過“名家帶你臨大典”觸屏遊戲和永樂版式透明屏互動遊戲體會當年書手們一筆一畫寫下文字的專注,學習古籍版式知識;筆墨紙硯互動遊戲和《永樂大典》知識互動遊戲,讓觀衆感受《永樂大典》所用紙墨之精良,學習其中蘊含的中醫養生、書法、動植物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