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曾有百間門市,如今只剩35店 金石堂3點原因錯失半壁江山

金石城中店正式熄燈。(圖/讀者提供,以下同)

文/Elisa

金石堂位於重慶南路的城中店正式歇業,當天吸引許多老客戶與新客戶前往「朝聖」,一到下午整間書店被擠的熱熱鬧鬧,一個婦人漫不經心的拿起櫃上玻璃文具罐,表情像是在問自己「我要買嗎?」想了想又放回去,而一旁年輕人則跟身邊的朋友說:「我從來沒來過這家書店,既然最後一天想說來看一下。」

34年的駐足,在最後一天營業日吸引到了新客捧場,雖有點唏噓,但總算風光落幕。

金石堂是臺灣第二大的連鎖書店,從1983年創立至今,也經過近35個年頭,當時與誠品、新學友書局齊名,第1間店以複合形式爲主,銷售書籍、文具、服飾座落汀州路上,城中店是金石堂開設的第2家分店,屹立在重慶南路上已經34個年頭,近期也正式結束營業。

最盛時期在2001年,金石堂在臺灣分店規模含加盟達到100家,在加拿大也有2間海外分店,總數達到102家,這17年間,金石堂面臨外在市場變遷因應速度不及,現在臺灣地區僅剩35家分店,失去了半壁江山持平來看,有3個重點原因

▲金石堂城中店吸引民衆打卡留念。

流失重點族羣

以往在網路、手機尚未普及發達的時候,許多民衆選擇閱讀來當作娛樂,現在網路上大量資訊,「閱讀」在民衆心中早已淡化「娛樂」、「資料蒐集」的需求,反而轉變成需要、興趣與習慣,或是對一種生活方式與氣氛的渴望。

誠品塑造出的閱讀精品風,吸引了想要讓生活更好、自我心靈提升的消費族羣,而需要(課程或自我進修)或是本來就喜愛購買大量書籍的民衆,則會選擇促銷多的博客來、或是一般巷弄的小書店、或熟悉的老書店,金石堂的現代書店裝潢,加上提供基本服務卻無法書籍推薦的店員,反而失去特色

僅以書爲業

根據國家圖書館針對出版業近況分析,臺灣出版機構與出版圖書種數持續探底,不但書本內容無法多元化,也反映了臺灣人對於閱讀興趣越來越少,市場縮小自然供給就少,誠品用書店當特色,帶入賣場經濟以求永續經營,即便來自日本的TSUTAYA BOOKSTORE,也是有大塊空間與Wired Toyko結合供應餐點,並販售日本特色商品與文具。

雖金石堂首間店便是採複合形式,卻對「轉型」的反應相當緩慢,近5年才與百貨業者推出轉型的新一代店型,納入近年年輕人打卡、浮誇裝潢的概念,吸引民衆上門,有人潮纔有生意做,就算不買書至少能賺到咖啡錢。

錯失網路市場

金石堂是臺灣較早期接觸網路書店的書商,當時一度可跟博客來分庭抗禮,但因對網路瞭解不足,疑似發生數起客戶個資外泄事件,加上物流與書籍系統未嚴謹,也常發生調書緩慢或缺書狀況。

最近警政署165反詐騙專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以「解除分期付款設定、外泄消費者個資」的詐騙案中,金石堂書店個資外泄仍榜上有名。

▲現代卻不精緻的裝潢,呈現不出金石堂跟別家書店不同的特色。

►►看更多時尚資訊分享,快來下載星光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