蝨目魚事件的省思

李武忠

蝨目魚原本臺灣傳統平民美食,卻因緣際會的捲入兩岸政治角力浪潮,也攪動臺灣總統大選春水,後續發展將牽動未來兩岸農漁業經貿走向,值得國人共同來關注。

國內蝨目魚產業本身確實存在諸多問題,除了魚刺既多且細很難打入西方飲食習慣餐飲文化,成爲拓展外銷市場的一大障礙外,最重要的問題在於長期存在產銷制度不良,使得生產者受制於販運商,亦即販運商掌控了蝨目魚產業的市場供需調控機制與價格決定權,且養殖戶多數屬家庭式小規模經營無力與販運商抗衡,讓養殖業無法獲得合理利潤,經常是入不敷出。對此政府相關單位一直未能拿出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案遑論契作,讓生產者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而這也是中國次此次政治契作合約能讓學甲蝨目魚養殖戶心動的原因所在。

此次中國錢進學甲有沒有政治意涵,養殖業者心知肚明,無需遮掩。畢竟政治訂單商業訂單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依「目的行事後者則依照「合約」來執行,更何況在中國消費者對蝨目魚基本上陌生的,是否接受蝨目魚多刺特性都未知的情況下就貿然下大筆訂單,絕非商業營銷常態,要讓人沒有政治聯想真的很難。

只是在養殖產業面臨到那麼多困難的時候,對於對岸稍來條件相當優厚的契作合約(平均每戶可以淨賺30萬元),在「沒法度顧巴肚,要安怎顧佛祖」的現實環境下,養殖戶還是選擇參加契作,也做足面子給對岸的官員。只是令人不解的是對於中國這樣敲鑼打鼓明擺着政治陽謀作法,臺灣政府竟然未見任何積極因應對策,反而把它歸功於ECFA的簽訂。

鑑於未來擴大生產面積造成產銷失衡以及後續契作可能生變的風險,政府除了消極私下關切外,應該透過積極強化國內市場的銷售通路,讓養殖業者實際參與蝨目魚產銷業務並導正養殖戶與販運商所存在產銷資訊的不對稱,使得雙方議價過程能處於對等關係,好確保養殖業的合理利潤,並協助打開國際市場來讓國內蝨目魚養殖戶過好一點的日子,能如此又何需靠中國的介入,給中國可以操作的空間和舞臺

面對後續中國可能套用同樣契作模式,來深化臺灣農漁業對中國的依賴,政府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因應對策,纔不會整盤皆輸!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