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來儀事件對臺灣大選的省思

(圖/中央社)

「批柯文哲蓄意扭曲不道德 葛來儀:我不是爲他背書」、 「獨立已經是現狀」 、「葛來儀不滿照片遭擅用談外交政見 侯友宜致歉」。

這些是最近臺灣媒體的頭條新聞,涉及一位美國學者、「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爲何葛來儀今年屢屢登上臺灣新聞頭條?

是因爲下個月的選舉,葛來儀會競選總統還是立法委員?當然不是,她沒有資格。那麼她是總統候選人的顧問嗎?不,她也不是,儘管臺灣政府有可能對她工作過的智庫提供贊助。

總統候選人是否認爲,如果葛來儀對他們說正面的話,他們贏得選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看起來確實如此,不過臺灣的總統候選人如此在意外國學者的觀點,卻是非常可笑的。

在最近的事件中,宣傳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外交政策的資料中,用了一張今年稍早他訪問華府時,與葛來儀見面的照片。葛來儀隨後在X(以前稱推特)發佈了一條訊息,其中標記了中國國民黨和侯友宜,並寫道:「請不要使用我的照片或我的言論來暗示我支持侯市長,我沒有。」

侯友宜隨後在X上公開道歉,承認競選團隊錯誤使用了葛來儀的照片。另一方面,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也委婉描述這一事件,他說全臺灣2300萬人當中,認識葛來儀的大概只有1、2萬人。

筆者常說,國民黨若想在臺灣走回重新執政的道路,這條路絕對不會是要靠出國鍍金來完成。然而,侯競選團隊決定在侯的外交政策演講中使用葛來儀照片的人,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他們似乎認爲使用葛來儀與侯的照片會給選民留下深刻印象。

侯友宜使用葛來儀的照片,讓我想起蔣孝嚴在立法委員選舉時,在競選廣告中使用了他與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的合照。蔣孝嚴當選了立委,但他獲勝的原因絕不是因爲與鮑威爾的合照。

距離投票日還剩不到1個月的時間,葛來儀事件正好提醒我們,這次選舉我們是爲何而投票。

首先,外國學者、記者和政界人士多次稱臺灣是「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筆者更願意說臺灣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沒有什麼比即將卸任的總統向即將上任的總統和平轉移政權更能證明這一點,無論獲勝的候選人是哪個政黨。

其次,臺灣政客和媒體應該停止膜拜外國智庫學者。這些學者對臺灣的瞭解往往比想像的要少,而他們所瞭解的那「很少」的事物,也多半是基於過時的資訊或他們在臺灣少數英文媒體上讀到的資料。

第三,也許由於葛來儀照片的爭議,很少有選民會記得侯的外交政策建議是什麼。事實上,侯友宜提出新南向政策不再以東協、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爲重點,而是將政策範圍擴大到整個印太地區,簡單來說就是加上韓國和日本。侯說,他將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和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繁榮架構(IPEF)。蔡英文總統曾尋求加入CPTPP和IPEF,但未能成功。

第四,包括臺灣在內的大多數民主國家,外交政策通常不是決定選民投票給誰的關鍵。而是,選民會根據個人經濟問題做出決定,包括通貨膨脹、住房成本或撫養孩子的成本。在這次選舉中,即使兩岸政策對某些選民來說很重要,但其他外交政策議題對選民來說並不重要。

最後,總統和立委選舉將由臺灣選民決定。這不是由中國、美國等其他政府決定的選舉,更不是由智庫學者、大學教授、記者、社羣媒體評論員、專欄作家等外國人決定的。(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