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論兩岸貿易萎縮的表象與真相

事實上,受全球景氣低迷影響,今年前兩月大陸出口也衰退6.8%,然相較同期間臺灣出口衰退近20%,大陸出口動能還是略勝一籌,既然大陸出口動能不差,何以自臺灣進口會劇減30%?顯然,在景氣因素之外,這些年兩岸政治對立的負作用已漸顯現,這是個嚴重警訊。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大陸海關,未必是真的。那麼我們就看看自己的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我們對大陸(含香港)出口衰退31.8%,與大陸海關統計遙相呼應。雖然今年景氣不好,全球貿易量萎縮,但我們對大陸出口衰退高達3成,遠超過對其他地區的輸出衰退,此一現象不容輕忽。

事實上,這些年我們對大陸出口除了積體電路快速成長,其餘產品幾乎是停滯,甚至是倒退的,依我國海關統計,「非積體電路」的農工產品於2011~2014年對大陸出口每年仍逾900億美元,去年已降至791億美元,十多年來不僅沒有成長,還衰退了不少。

換言之,總統蔡英文執政以來,過去七年(2016~2022)臺灣對大陸出口平均年增率之所以還有7.9%,這全是半導體的貢獻,至於半導體以外的產業,則已大不如前。看總體出口數字,會覺得兩岸貿易還算穩定成長,實則出口結構已大幅改變,在這個改變愈來愈快的情況下,若沒有其他市場可供移轉,必將衝擊我國各業的接單、出口及就業,以下是我們的觀察:

第一、輸陸產品七年來結構明顯改變:以蔡總統2016年執政爲起始點估算,七年來我對大陸出口項目裡,半導體一枝獨秀,去年我對大陸出口的積體電路高達1,067億美元,佔我對大陸總出口1,859億美元的57%。以近七年各業對大陸出口平均成長率觀察,積體電路年增率17.4%,化學品1.7%、塑橡膠製品1.5%、食品1.6%、機械6.1%,電機產品及紡織品皆呈負成長。七年來我國對大陸出口結構急速向半導體傾斜,正因爲如此,臺灣對大陸出口總額裡積體電路的比重七年來纔會由38%快速升至57%,反觀其他項目對大陸出口則每況愈下。

第二、我國在大陸市場佔有率逐年下滑:2000年之前,我國產品在大陸進口市場佔有率皆逾11%,隨着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口來源擴大,臺灣在大陸的市佔率略降,惟直到2007年仍逾10%,去年降至8.8%,今年前兩個月再降至7.1%的歷年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若排除積體電路,臺灣在大陸的市佔率還得再打個對摺,臺商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優勢,已然今非昔比,這難道不是警訊?

第三、我國在大陸市場的就業人數劇減:依主計總處統計,我國自2000年起在大陸的就業人數速成長,2012年升至43萬,此後數年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隨着兩岸關係緊張,2016年回降至40萬,2019年降至39萬,疫情蔓延之後,2021年再降至20萬,創有統計以來最低。近年海外就業減少,雖是海外國人因疫情無法返臺而遭除籍所致(就業統計系以戶籍爲母體),惟除此以外,這個減少必然也有兩岸政治、經濟因素參差其間,海外就業向來是紓解失業率的重要助力,這個趨勢的變化值得我們注意。

第四、來自大陸的訂單比重逐年降低:美中貿易戰,加以兩岸關係疏離,使得過去兩岸投資帶動貿易的動能消退,來自大陸的訂單成長趨緩,甚至衰退,蔡總統執政七年期間,來自大陸及香港的訂單所佔比由24.1%降至21.8%,爲近20年最低,今年前兩個月再降至18.5%,這個數字與臺灣海關出口、大陸海關進口統計如響斯應,說明近七年臺灣在大陸的優勢已是一年不如一年。

兩岸問題有着複雜的歷史、政治及文化情緒,1990年代從經濟層面考量,貿易、投資交流日益熱絡,在投資帶動貿易下,兩岸互蒙其利,隨着開展大陸市場,一度面臨產業空洞化的臺灣找到出路了,而在臺商投資下,大陸經濟也得以起飛。可惜的是,近年在政治考量下,兩岸交流轉淡,加以美中對峙,臺灣捲入國際政治漩渦,昔日臺灣在大陸的優勢逐年流失,市佔率降至歷年最低,接單佔比降至20年最低,在大陸的就業也創下有統計以來最低,尤有甚者,對大陸出口除了半導體,其餘業者已不若昔日風光。兩岸貿易已快速萎縮中,負作用正漸顯現,我們要任憑兩岸貿易萎縮的列車繼續前行,還是要想辦法做些調整?蔡總統須從歷史的縱深進行思考,才能做出智慧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