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無解之結,真的無解嗎?

2019年12月21日,大陸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表示,和平統一窗口臺灣已經關閉。(陳柏廷攝)

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經貿社會、文化往來密切,早已不是瞎子摸象的漢賊不兩立時代,但時至今日,雙方官方半官方,甚至民間的互動,卻仍存在諸多誤解和誤判,尤其蔡政府上臺執政,兩岸失去官方交往的政治基礎,正式溝通管道斷線之後,更是如此。

去年底,前中共南京軍區副司令王洪光在《環球時報》2020年會上指出,臺獨勢力在臺灣已佔8成,趨勢不可逆轉,和平統一的窗口在臺灣已經關閉,蔡英文之所以能動員「芒果乾」,是因爲臺灣年輕人將臺灣作爲國家對待。這樣的判斷其實相當反映了大陸日益高漲的鷹派觀點,在大陸民間社會也有一定的支持基礎。但這與臺灣真實的民意結構有着很大的距離。

王洪光誤判臺灣民意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年數據,在統獨3分類裡,偏獨者約26.7%,與王所稱的8成有極大的差距,這還是因2020選舉統獨對立激化所攀高的數據,2018年偏獨者僅佔20.1%。王的算法是採取「非統即獨」的邏輯,將接近6成的維持現狀派都歸類到支持臺獨,反過來用「非獨即統」的邏輯,就可以說高達7至8成民衆反對或不支持臺獨,這個解讀同樣成立。足見王洪光的說法其實是在誤導大陸輿論、煽動民間仇臺情緒,從此來看,反而是害了兩岸和平。

無論如何,目前高達57.6%的維持現狀派纔是臺灣主流民意。將維持現狀扣上臺獨帽子,就會忽略到所謂的現狀,其實是涵蓋《中華民國憲法》,也就是兩岸同屬一中法理現狀。

其次,在蔡英文2020大勝後,由於綠營的刻意導向,許多大陸輿論將蔡的勝選誤判爲臺灣人對兩岸政策的抉擇,認爲民進黨的對抗路線是大勝的原因,也是臺灣的主流民意。事實上,從政大選研中心「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在2019年12中旬,也就是選舉前夕的民調來看,蔡的勝選並非由於兩岸政策獲得人民支持。

理由很簡單,佔民意多數的維持現狀派,對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處理表現不滿意度略多於滿意度。從政黨認同來看,撇除藍綠光譜的國民黨與民進黨支持者,中間選民與臺灣民衆黨支持者部分,同樣是不滿意高於滿意。對比臺灣民衆對蔡的整體滿意度和兩岸表現來看,亦可發現前者高於後者。從此來看,兩岸政策並不是蔡2020大選勝選的關鍵主因

民進黨蜜月期會結束

第三,民進黨雖然目前享有高民意,蔡英文和蘇貞昌聲望空前高漲,TVBS在3月底最新的民調就指出蔡總統滿意度達6成的新高,不滿意度僅22%,蘇也分別爲57%和24%,但這並不能代表臺灣民衆對蔡政府空白授權、支持他們走極端,如兩岸斷鏈、脫鉤路線。

從TVBS選前1個月的民調來看,當時蔡賴支持率超過韓張配近2成,但當時蔡英文的總統不滿意度仍高於滿意度。選後1個月蔡的滿意度攀升13%,不滿意度更是驟降17%之多,呈現黃金交叉的態勢。這受益於總統大選多贏265萬票的蜜月效應,及防疫得當的緣故。以民進黨派系內鬥的激化、搶食國家資源的醜態,蜜月期遲早會結束,民進黨目前的高聲望必將下滑。

兩岸選後因口罩包機健保等事件摩擦不斷,但蔡始終都沒有對大陸說出重話,陸方也未點名批評,與雙方網民的鷹派輿論呈現相當明顯的對比。近期甚至連蔡政府鷹派代表的蘇貞昌都公開表示,不贊成雙方互不往來,有收斂綠營極端主義的意思。

基於3大基本情勢:多數民意不支持臺獨、蔡英文大勝非兩岸因素、民進黨高支持度是短期效應而非長期趨勢,大陸不應誤判臺灣民意,採取鷹派、傷害兩岸情感的手段。經過30年的經濟起飛,自許有體制優勢、底氣足的大陸,其實眼光應該要放得更遠,從如何擴大兩岸和平基礎去思考,而非狹隘地用非黑即白的邏輯看待臺灣民意。兩岸分治已70年,雙方雖同文同種,思考脈絡卻可能截然不同。唯有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兩岸大局來看,如今兩岸看似無解的「戈迪安繩結」纔有解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