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雁默》英國想重振雄風卻在解藥裡投毒

英國外相拉布警告,英國不應與中國大陸落入舊式的冷戰思維。(圖/路透社

最近發生在英國的事件頗有意思,但王室的內訌畢竟是英國家務事世所關注的,還是這個過氣的日不落國在脫歐後如何調整步伐,在國際政治裡又是否能找到新的自我定位。

毫無疑問,本世紀最顯眼的關鍵字是「中國」,其次是「亞洲崛起」,因此西方世界的國防外交經濟戰略,都繞着這兩個關鍵字打轉,無一例外。英國近日發表的重大外交與國防政策重大轉變,也是在此軌道上繞着中國大陸與亞洲轉。

大國博弈玩到這一局,世人都知道西方對中國的戰略,無論拋出如何美麗或中性化的辭令,其本質都是務求顧及顏面地從中國與亞洲經圈爲自己補血,以維持其破綻百出的民主體制。

首相強森特別強調,英國應避免對中國採取「冷戰思維」,卻又補充說將尋求印度與亞洲大國接觸,制訂應對北京的戰略。兩種概念看似矛盾,其實只是想聯合他國,共逼中國給出更多經濟大餅而已,而不似冷戰時的互不往來。

強森稱此意圖爲「平衡」策略,在氣候、流行病議題上與中國合作,但在國安與外交等問題上,對中國強硬。這策略與美國並無不同,與歐盟則大同小異。簡言之,「相罵本」要拉幫結派地累積,經貿交流則要更積極與中國掛鉤。

這種既不親中也不反中,既親中又反中的悖論,當然引起反對黨的指責,因爲反對黨要的是冷戰——至少表面上要擺出這種姿態好與執政黨有所區隔——痛罵強森當局「天真」,沒有在人權問題上與中國死磕到底。英國保守黨認爲歐盟將中國視爲「系統性風險」還不夠,應該要硬氣針鋒相對。

只是,當家的人心知底氣不足,想要當家的人明知底氣不足也要苦苦相逼,一旦換黨執政,角色立場馬上對調,這就是西方民主,也是中國在對外關係上避不開的系統性風險:今天把酒言歡,明天翻臉動粗,西方慣性就是將「修昔底陷阱」搞成自我實現的預言,以淡化自身粗暴與貪婪的行爲。

有趣的是,西方媒體將英國這種陰陽兩面揭露了出來。

根據「赫芬頓郵報」披露的一段英國外相拉布(Dominic Raab)近日對外交人員發言的視訊,拉布說:只與符合「歐洲人權公約」(ECHR)標準的國家進行貿易,意味着英國將錯過與未來「增長市場」的貿易。

說以上這段話的拉布,與近日強硬抨擊中國在香港問題上不遵守「中英聯合聲明」的拉布,與高調抨擊中國在新疆對人權進行「工業化規模的踐踏」的拉布,是同一個人。

其實在中國近代史裡,英國一向就是兩面派,外交策略從來未曾表裡如一過,因此英國對中國的口嫌體正直,一點都不讓中國人意外。而拉布辯解這樣的小心思是爲了「改變中國行爲」,這也是英國僞善傳統,外界視之如常,也只讓在野勢力有機會「暴怒演正義」而已。

必須強調的是,拉布的「檯面下」說法並不稀奇,因爲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也說過類似的話:堅信貿易能促成中國的轉變......西方貿易也從來不曾以「對方是否民主」作爲唯一導向。

真相就是「大街上破口大罵,巷子裡哀求讓利」,所有的橫眉豎眼,都只是演給反對黨看,維穩執政而已。

脫歐後,英國形單影隻要如何重振雄風?答案是,再到老殖民地印度找機會,蹭入中國與亞洲經濟圈,還得伴隨着那古老的「船堅砲利」—— 強森宣示要將核彈頭數量增加到280枚,派航母印太地區進行作戰部署。

這確實不是冷戰思維,而是19世紀的海權思維,更落伍,而中國卻已不是100年前的中國。

在印太地區刷存在感,就是英國「軍備外交」的全貌,沒有其他意義。而這份存在感是爲了與美國印太戰略掛勾,在西方僅存的優勢「國際宣傳高地」上搶位置,就算不是C位也比沒有好。

對於印,日,澳以及歐盟,英國來說,三不五時來個多國聯合海上示威,大家都有入鏡就好,已是將油門催到底。但是對北京而言,其軍費佔GDP比重比臺灣還低,有很大的空間佈局一週一小軍演,一月一大軍演的肌肉秀,或與俄羅斯聯合軍演,抵銷西方與美國亞太同盟的艦艇實境秀。

因此,這一切都缺乏實質意義,若經濟體質不夠好,還會掉入軍備競賽陷阱,反將自己拖入冷戰時期的蘇聯處境。

也就是說,英國的「重大外交與國防政策重大轉變」,外強中乾,底氣不足,不得不學德國務實地在小巷與中國握手,在大街上罵得節制點。老霸權的面子工程,遮不太住現實的難堪。

中國是英國經濟的解藥之一,在解藥裡投毒,實在愚昧,也讓所有強硬的外交辭令,禁不起檢驗。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