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10萬億元化債舉措爲地方“減負增肌”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今天(8日)審議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舉措: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萬億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爲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

在隨後舉行的發佈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

整體來看,此次系列化債措施總體符合乃至超出市場預期,不僅可以爲地方政府減輕近期債務壓力,還可以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從政策本身來看,無疑爲地方政府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近年來,由於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國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放緩,部分地區面臨較大財政壓力。有些地方在預算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到“基層財政運行困難”,以及“三保”(保基本民生、保運轉、保工資)壓力增加。這些壓力對部分地方基層財政平穩運行、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構成了挑戰。

系列化債措施的出臺,通過將短期、高息的隱性債務轉化爲低息、長期的專項債務,地方政府得以在短期內減輕償債壓力,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經濟發展及民生保障中。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雖然不會直接降低隱性債務的餘額,卻能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風險。據藍佛安介紹,政策協同發力後,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將從14.3萬億元大幅下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其次,在減負的同時,也爲地方政府“增肌”。按照計劃,新增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將全部安排爲專項債務限額,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到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29.52萬億元增加到35.52萬億元。這意味着地方政府將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等關鍵領域,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

再者,系列化債措施對確保基層財政平穩運行,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將高成本的隱性債務置換爲低成本的專項債券,地方政府可以顯著降低債務負擔,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比如,某地區過去幾年通過高息貸款籌集資金用於城市建設,每年的利息支出高達數億元,通過債務置換,每年節省的利息支出可以用於其他急需的民生項目。這種優化不僅減輕了地方財政的壓力,也爲未來的財政規劃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政策的效應遠不止這些。從更深層次來看,系列化債措施體現了國家對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深遠考量。隱性債務問題一直是困擾地方政府的一大難題。由於缺乏透明度,這些債務往往難以監管,一旦集中到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經濟大盤的穩定。因此,有效降低債務違約風險,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積極應對,更是對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此外,系列化債措施還體現了國家對地方政府財政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長期以來,某些地方政府在財政上一直存在“借新還舊”的循環。這種循環雖然短期內能夠維持地方政府的正常運轉,但長期來看會加劇財政風險。因此,通過債務置換的方式爲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推動其進行財政體制改革和債務預算管理改革,是從根本上解決隱性債務問題的關鍵所在。

從實踐來看,這一政策的推出正當其時。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面臨經濟轉型和財務結構改革的背景下,合理的債務安排可以爲未來發展打下基礎。通過債務置換降低地方政府短期償債壓力,可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

當然,在推出系列化債措施的同時,還需要從財政體制、債務預算管理等多方位進行深入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地方債務風險,確保地方經濟在複雜的內外環境中實現長期穩定與發展。也因此,財政部還明確要求:各地嚴格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財政支出效能,盤活資金資產資源。

地方政府在做好債券置換工作的同時,也要接受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確保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規範性,增強社會各界的信心。相信系列化債措施的有效落實,將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加穩健、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