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中美摩擦可能延續 投資偏重內需及低碳經濟
行政團隊洗牌,國務院總理有望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出任。由於李強是上海封城政策的主導者,市場解讀爲這代表中國防疫清零政策可能會延續,餐飲等內需消費復甦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退休,劉鶴過去幾年一直是負責中美貿易談判、與美國對話的重要人物;加上被視爲比較傾向市場經濟的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也將離開,可能意味未來中國對於華府會採取比過去強硬的態度,中美關係的緊繃態勢短期較難看到緩解。
財金團隊也將換血,現任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人行行長易綱、財政部長劉昆等,均未名列中央委員,中國財政及貨幣政策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值得觀察。
未來在投資方向須關切的重點首推中美關係。美國不久前通過的晶片法案,即要求接受過聯邦政府資金的美企,不得在中國增產先進製程晶片。換言之,拿了美國政府補貼的資金,就不能在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
此外,削減通膨法案也針對電動車電池材料等中國獨大的產業,訂下供應鏈必須逐步實現北美在地化生產的鼓勵作法。
若中國外交政策趨於強硬,美國也加速產業「去中國化」,則不利那些以北美客戶爲重心的中國製造業,像是手機零組件代工、科技硬體、電池上游原物料等,未來勢必會降低出口佔比,更依賴中國內需市場。
不過二十大報告也表達對於綠色發展轉型的重視,要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轉型,積極穩妥推動碳達峰及碳中和。這代表中國官方對於新能源支持的政策不會改變,也會是未來幾年重要的投資主線。
同樣隨着低碳經濟邏輯,新能源車產業也將從硬體制造,逐漸往軟體及智能化轉型,估計數據中心、雲端計算、5G、智慧城市等領域有望成爲政策發力的主要方向。
此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及完善養老保險體系,也是二十大報告提及的重點政策之一。代表官方對於醫療保健行業的支持不會改變,儘管醫藥股過去兩年面臨醫保政策藥價下調的逆風,但伴隨獲利下修,估值已反映,醫藥股未來有機會修復。
內需消費方面,儘管防疫清零政策仍會是干擾消費的不利因素,不過地方政府在執行層面已經逐漸取得平衡之道,不致再出現過往暴力封城的狀況。且中國若要維持經濟成長目標,在出口面臨中美摩擦的變數之下,內需必須扮演比過往更重要的角色,歷經監管政策的互聯網電商平臺,或許可望見到估值回升。
再者,從白酒龍頭貴州茅臺第三季財報來看,營收跟去年同期相比均有雙位數成長,代表高端酒消費在社交方面還是有很強的剛性需求,即使仍有疫情干擾,但需求並沒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