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90後”理財消費:偏愛互聯網理財 近半有實質負債
新華社北京1月9日消息,2020年剛到,第一批“90後”已經“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他們,財務狀況怎麼樣?他們怎麼消費,怎樣理財,負債幾何?
“日常除吃喝外,旅遊、看電影、玩遊戲支出較大。”現居北京、1990年出生的郝先生剛從日本遊玩歸來,存錢不多、無房無車、壓力不小。
這似乎就是我們印象中的“90後”。但“90後”真是如此嗎?
騰訊理財通日前發佈的《90後理財與消費報告》顯示,98.4%的“90後”認爲生活有壓力,住房、汽車是主要壓力來源,對戀愛消費,男生壓力明顯大於女生。
有意思的是,這份報告還顯示,壓力指數與學歷成正比,學歷越高的“90後”壓力越大,碩士及博士成爲“90後”中最“高壓”的人羣。
騰訊理財通高級研究員王鈞認爲:“這可能與社會、家庭對高學歷人羣預期較高,以及該人羣自我預期較高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人情消費也是“90後”的重要壓力來源。在騰訊理財通的報告中,選擇這一項的“90後”佔比達到31.7%,僅次於買房買車與日常開銷。
近半“90後”有實質負債
“90後”除了努力工作,增加工資收入滿足消費外,他們會更多地藉助信用卡、互聯網分期消費產品滿足消費需要。
尼爾森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18歲至29歲的人羣中,信貸產品滲透率爲86.6%。使用信用卡的比例達到46%,使用互聯網分期消費產品的比例達到61%。
但信貸產品的使用,並不意味着“90後”往往超前消費、負債消費。
“很多年輕人把信用卡、花唄等消費類信貸看作是‘支付工具’,大部分債務會在當月償還,不產生利息。”尼爾森消費者洞察研究總監何歆說,這部分人羣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負債。
尼爾森數據顯示,去除當月還清的消費類信貸使用人羣,實質負債人羣爲44.5%。此外,在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中,還有13.4%的人羣連當期還清的信貸都沒有,是“完全的”零負債。
有意思的是,高知高薪人羣的負債比例顯著更高。尼爾森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偏高收入、碩士及以上、有海外經歷的年輕人負債比例分別爲55%、64%、64%、72%。
大部分有負債的“90後”都能及時還上款。尼爾森的報告還顯示,87%的年輕人近一年中從未出現過逾期現象。
“隨着消費理念轉變,互聯網金融技術的發展,徵信的逐步規範化、社會化,消費金融行業有很大發展空間。”何歆說。這也意味着“90後”可以更多地利用消費金融帶來的便利。
偏愛互聯網平臺的“90後”理財
“我幾乎把80%的錢都放在了餘額寶裡,還有一些放在招行的一個理財產品裡。”郝先生說,之前還關注過黃金,買過一點點。
郝先生並非個例,“90後”似乎比他們的父輩們更願意理財。《90後理財與消費報告》顯示,投資理財收益已成爲“90後”工資外最普遍的收入來源。
中國新經濟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佈的《90後攢錢報告》還顯示,“90後”首次開始理財的平均年齡是23歲,比父母輩第一次接觸理財早了整整10年。
“目前的理財收益可能只是‘90後’收入的一個補充,但隨着年齡增長,財產性收入比例將越來越高、越來越重要。”王鈞說。
“90後”更喜歡通過互聯網理財。騰訊理財通的報告顯示,84.5%的“90後”選擇了互聯網平臺,遠遠高出選擇銀行等傳統理財渠道的比例。
但需提醒的是,目前互聯網領域仍有一些平臺對產品把關不嚴,沒能引導投資者建立長期投資、資產配置等科學投資理念,部分平臺風險還較高,投資者需要仔細甄別,謹慎投資。
“對於‘90後’來說,當前大多數處在事業上升期,更重要的是努力工作提升工資收入,爲將來的財富增值打下一個好基礎。”王鈞說,同時也要養成好的消費、理財習慣,樹立科學的消費、理財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