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遊”什麼?

新華網重慶5月9日專電題:紅色旅遊“遊”什麼?

茆琛、韓振

最近,一條拍攝自延安革命紀念館彩信,在“80後”女孩謝靜和她的朋友中流傳。彩信的內容,來自延安革命紀念館的重要展品——白求恩遺囑。“請不要爲我的死感到悲傷,因爲我正是爲了結束此前那些無聊的日子纔來到中國……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貢獻。”謝靜告訴記者,平凡繁冗的工作讓她產生了“爲什麼目的工作?爲什麼目的活着?”的疑問,在白求恩的遺囑中,她尋找到了答案

隨着國內紅色旅遊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自費前往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與休閒度假、開拓視野的其他旅遊類別不同,參與到紅色旅遊中的遊客,更傾向於在“遊”中收穫奮鬥的價值,在感動中昇華生命意義

在紅色旅遊中收穫感動

感動,是紅色旅遊帶給遊客的第一觀感

漆巧傑是重慶樹人小學四年級學生,週末他和媽媽一起到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參觀。漆巧傑的母親告訴記者,開始孩子肯定覺得陳列館不如遊樂場有意思,但漸漸在周圍觀衆的影響下沉浸其中。雖然孩子對相關歷史並不瞭解,但明顯被一些事蹟介紹所感動。漆巧傑在陳列館的留言簿上留言:“我以後還會再來!”

高校數學老師李婷在休假期間專程到重慶參觀渣滓洞白公館等紅色旅遊景區。她告訴記者,當代大學生重視對精神食糧的期盼和對正氣迴歸的呼喚,高校教師應對大學生的需求給予迴應。自費旅遊選擇紅色景點,就是爲了能實地體驗紅巖精神”。她說,感動過,才能傳遞真實的感動。

不少遊客表示,書本教育、聽人講述和實地體驗所收穫的感動大不一樣。

新華日報舊址,來自北京的王女士說,她父親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新華日報的一名小報童。儘管父親多次深情講述當年與敵人鬥爭的故事,但她依然被展覽的內容所震撼。她說,沒想到那時的條件那樣艱苦,沒想到英烈們那樣勇敢,堅強,樂觀!

浙江省無錫市的74歲老人秦永昌參觀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後告訴記者,他們這代人經歷了那個特殊的年代,如今參加紅色旅遊、故地重遊,主要是爲喚起回憶、重溫感動。

在紅色旅遊彰顯的文化與精神中探尋答案

紅色旅遊帶給遊客的,不僅僅是感動。國內知名紅色旅遊景區——“紅巖聯線”負責人厲華說,紅色旅遊還需要回答“人應該怎麼活着?人應該怎麼奮鬥?人應該怎麼追求?”等與生命意義相關的問題

外化革命文物資源中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容,通過多種載體向遊客展現紅色旅遊核心內容,是“紅巖聯線”的特色。厲華介紹,“紅巖聯線”圍繞這三個問題布展,遊客可以看到反映周恩來等南方局領導同志崇高思想境界的七條《修養要則》;可以聆聽《忠誠與背叛》《紅巖魂》《血與淚的囑託》等一系列演講。

40歲的侯宇是一家火鍋店老闆,他頂着烈日參觀了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後告訴記者,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也在不斷調整價值座標,“紅巖精神”爲他提供了人生座標的參照系,希望能從中尋找“人爲什麼而活”的真諦。實地瞭解烈士們的事蹟,體味烈士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人生遭遇挫折時,自己也有了自我鼓勵的力量。

重慶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鄧卓明認爲,不少年輕人對黨史的瞭解多來自書本,當他們帶着“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戰爭?歷史和人民爲什麼要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爲指導思想?爲什麼要選擇共產黨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爲什麼要選擇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爲什麼要選擇實行改革開放?”等問題,參與到紅色旅遊中的同時,也獲得主動探尋答案的機會。

重慶市求精中學高一學生李婧告訴記者,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興趣,是自己參與紅色旅遊的動力,紅色旅遊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實物結合起來的展示方式,比書本知識更具影響力。

近日,圖書《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引起西南大學教師伍玉鬆的共鳴。他告訴記者,面對這句“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他首先想到的,是共產黨員鋼鐵般的意志。這是自己在渣滓洞、白公館陰森恐怖的牢房中親身尋找的答案。

保持不竭的生命力,紅色旅遊還需創新

從紅色旅遊中有所收穫的期望,令不少遊客提高了對紅色旅遊景區內涵的要求。

一些紅色旅遊景點固步自封,陳設簡單,缺乏身臨其境的感受,影響遊客對紅色旅遊的認同度

不少遊客反映,縣一級的紅色旅遊景區出現了“新瓶裝舊酒”現象,國家投入資金擴建了某位革命烈士的紀念館,但館內陳列品、講解詞等內容與舊館並沒有變化,工作人員也因紀念館免收門票、收入減少而失去創新的積極性。

紅色旅遊景區的互動性,也是吸引遊客的關鍵。一位曾在多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當導遊的業內人士介紹,互動性強的紅色旅遊景區自費遊客較多,缺乏動態的遊客參與和體驗活動,仍停留在參觀遊覽模式階段的紅色旅遊景區主要靠公務參觀維持,對遊客的吸引力較差,客源市場有很大的侷限性。只有文物、史料生動的展現形式,才能震撼遊客的內心。

創新,是紅色旅遊得以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條件。厲華介紹,“紅巖聯線”創作出10多部情景展演,糅合古琴、舞蹈、美術設計話劇表演等元素,將紅巖精神的表現藝術化、詩歌化。這些實景劇以牢房爲舞臺,演員的表演與遊客幾乎沒有距離,在聲、光、電的背景下,將遊客帶回到驚心動魄的戰爭年代。這一創新之舉很快得到遊客認可,成爲重慶紅色旅遊的鮮明特色。

重慶工商大學旅遊學院院長趙小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提出,紅色旅遊要得到遊客的真心喜愛,必須不斷創新,與現代人的生活有效融合,才能讓遊客在豐富的體驗中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