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戰鬥機器人不科幻 保臺真正的解方(羅慶生)
XQ-58A「女武神」(Valkyrie)無人戰機在亞利桑那州尤馬試驗場(Yuma Proving Ground)施放ALTIUS-600小型無人機的資料照。(美國空軍)
日前有意參選總統的某科技大老闆在座談會上提出用機器人迎戰共軍侵臺的構想,被某些人士譏爲科幻。然而從軍事專業觀點,機器人迎敵並非科幻,而是未來的戰爭型態。筆者去年即在媒體爲文指出,共軍兵力規模爲國軍的12倍,無論再如何徵兵都無法抗衡,唯有發展戰鬥機器人才是臺灣國防的正解。很樂見有總統參選人正視這議題,因而進一步闡述。
會引起所謂「科幻」的批評,是因爲批評者直覺上把「戰鬥機器人」想像成電影《魔鬼終結者》的阿諾史瓦辛格或終結者以人形骨骸出場的形象,因而誤解。事實上軍事上的戰鬥機器人並非「人形」,而是無人載具再加上人工智能(AI)的操作。也就是說,將現在由人類遙控的無人機、無人潛艇或無人戰鬥車裝上AI晶片,由AI決定如何行進、是否開火,就是戰鬥機器人。在中國大陸則稱爲「智能化武器」或「武器智能化」。
例如,美軍正在發展將XQ-58A「女武神」(Valkyrie)無人機裝上稱爲「空中博格」(Skyborg)的AI,就是能夠從事空戰的戰鬥機器人,未來將擔任F-35、F-15EX等有人戰機的「忠誠僚機」。
去年11月珠海航展,中國大陸的軍工企業展出十餘款無人戰鬥車,有長約3、4公尺,配備機炮、飛彈,以輪胎或履帶機動的大型戰車,也有長度不到1公尺,只配備機槍的小型車輛。這些無人戰鬥車雖然引人矚目,但因由人類遙控操作,只能以單車或數車型態參與小型戰鬥,無法形成大規模集羣的戰鬥力。
然而目前美國與中國都在不遺餘力的發展自動駕駛與辨識目標的AI技術,一旦成功整合爲戰鬥AI,就可以大量複製。將戰鬥AI晶片裝進無人戰鬥車,就變身爲戰鬥機器人。這些智能化武器可以羣集作戰,成爲未來國軍反登陸作戰或城鎮戰可能碰上的對手。
這並非憑空猜測。中國2019年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已納入AI以及武器智能化概念,指出「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智能化戰爭初現端倪」。這意味解放軍建軍方向是準備打「智能化戰爭」。因此未來灘岸作戰情境可能是這樣:十數艘共軍氣墊艇登陸後打開艙口,出來不是陸戰隊員,而是數百輛AI操作的無人戰鬥車,無論火炮或地雷都無法阻止它們。即便前面十數輛被摧毀,後續戰鬥車仍將無懼無畏地繼續前進,並對反登陸部隊發射機炮、飛彈或蜂羣無人機。
登陸後的智能戰鬥車將直接進入城鎮,無須建立灘頭堡或重新集結。國軍如果還是以人類戰士,或民間勇士拿着AK步槍打游擊戰,打得下去嗎?現在臺灣引起討論的許多兵棋推演,無論來自智庫或美國國會,仍然是打「上一場戰爭」的思維,卻忽略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得非常快,未來臺海戰役很可能超乎他們想像,是以解放軍所謂的「智能化戰爭」型態呈現。
應對解放軍「數量優勢」的最佳解方
烏克蘭戰爭開打後,威力不大但廉價、可以大量製造的無人機受到廣泛運用,臺灣因而也開始重視無人機,併成立發展無人機的「國家隊」,但仍然太侷限。人類遙控的無人機有個缺點,就是一個人只能遙控一架無人機。例如有50位「飛手」,最多隻有50架無人機的戰力。當然可以被毀後再遙控一架,但同個時間最多就是50架。
AI操控的無人機就不一樣了。軟體可以複製,只要硬體造出來,就可以裝上AI晶片形成戰力,要打造5000架、5萬架的機器人大軍,是經費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看出關鍵了嗎?要應對解放軍12倍於國軍的數量優勢,戰鬥機器人是最佳解方。
解放軍的數量優勢,在臺灣常被刻意忽視。某些觀點認爲,二戰經驗登陸需要有6倍兵力,國軍有10萬人防守灘岸,想登陸就需要60萬;解放軍沒有能力同時載運那麼多兵力渡海,所以無力登陸臺灣。
但那是外行人的說法,把戰術概念與戰略概念混淆。戰術上,在某個地點以傳統戰術登陸,或許需要6倍兵力,但戰略上攻擊方卻只須選擇一個地點,無須全面在每個灘岸登陸。然而對守方來說,假設有10個可能登陸地點,平均分配守軍,一個灘岸就只剩1萬兵力。攻方只要在某個灘岸集中6萬以上大軍就可形成兵力優勢,而守方其它灘岸的9萬守軍,只能「呆」在各自陣地而成爲無效兵力。這就是所謂的「備多力分」。因而東、西方戰略家都喜歡攻勢主義;就如同《孫子兵法》所說,因爲「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但使用戰鬥機器人就不同。例如「碉堡型戰鬥機器人」或「智能碉堡」;將這款能自動偵測,具敵我識別能力,只要發覺敵軍登陸就能自動開火的無人碉堡部署在各個可能登陸的灘岸,就可以減少兵力浪費。等確定登陸地點後,再調動大量「車型戰鬥機器人」或「智能戰鬥車」,配合國軍部隊反攻。這位科技大老闆參選人「來8萬個兵就用8萬個機器人去對打」的說法並不是科幻,是未來戰爭型態,也是臺灣國防的合理解方。
臺灣有發展「戰鬥機器人」的優勢
未來戰爭將是人工智能武器配合人類戰士的作戰形態;美國以女武神無人機作爲F-35忠誠僚機的構想,就諭示了這個發展方向。一架F-35並不是只指揮一架,而是4、5架由空中博格AI操作的無人機。如此一架F-35的戰力,就增加4、5倍。中國大陸的發展雖不透明,但既已列入國防政策,全力投入智能化武器的研發,可以預期。
戰鬥機器人或智能化武器需要先進晶片以及成熟的AI技術。美、中都瞭解這些關鍵科技的重要性。這是爲何美國要強力壓制中國先進製程晶片發展,以及最近有意聯合G7國家限制對中國AI企業投資的原因。美國希望在先進晶片與AI技術上都能領先中國,如此戰鬥機器人的發展,就可以比中國更快速,效能也更強。
因而相對傳統潛艦、戰艦、戰機、飛彈等高科技武器,戰鬥機器人將成爲軍事科技的「典範轉移」,將能擺脫傳統科技落後的限制,是臺灣的機會。臺灣造不出好引擎,也造不出好鋼板,在傳統軍武科技例如潛艦與戰鬥機的製造上有受制於人的困擾。然而臺灣卻有世界最先進的晶片、最有效率的自動化製造以及相對完整的電子產業供應鏈,IC設計也並不落人後。
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是個可供參考的例子。中國傳統汽油車技術不如日、歐、美、韓,如果循這條路線發展汽車產業,同樣也將受制於人。但中國全力發展純電動車,造成汽車產業的「典範轉移」,終於在2022年汽車以年增 54.4%的出口量,成爲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
武器智能化是下一代軍武的發展趨勢,是軍事科技的典範轉移,美國與中國都全力投入。而相對被美國打壓不能獲得先進晶片的中國,以及製造成本太高難以大量生產的美國,臺灣更適合發展戰鬥機器人。如果成功,不僅鞏固臺灣國防,還擁有自主產權,可以外銷,打開臺灣軍武發展的新天地。臺灣有很好的條件,欠缺的只是不受傳統侷限的想像力,以及貫徹的決心。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