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螳臂焉能擋車─談政府紓困應提前擴大規模

工商社論

這一波的新型冠狀肺炎在去(2019)年11月底至今年2月底之前,可視爲球賽上半場政府指揮中心動作明快、超前部署,有效控制疫情,成爲不少國家心目中的防疫典範。但2月下旬後,疫情蔓延至歐美,而且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飆升,時間一拉長,除了防疫之外,企業存活消費信心的穩定、經濟韌性的維續,纔是下半場完勝的關鍵。

由於3月上旬後,歐美疫情轉趨嚴重,擔心境外回傳的感染,也使航線停飛、鎖國防疫成爲常態。如此一來,也重創了航空運輸、觀光飯店餐飲零售內需服務業

藉由業者訪談及報章雜誌報導,才知道臺灣內需服務業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下已奄奄一息。就空運而言,在幾近鎖國之下,華航長榮星宇航空的業績大概只剩下兩成。四、五星級的國際飯店,在國外觀光客不來的情況下,也剩下一、兩成。一般的餐廳在消費者不敢出門,擔心羣聚感染的情況下,也剩下四、五成業績。

此外,這次新冠肺炎除了對內需衝擊外,還包括供應鏈斷鏈、以及歐美經濟下滑,對臺灣的出口需求影響不可小覷。更遑論股市、匯市波動,造成企業、投資人的損失及流動性風險

在臺灣內需服務業方面,包括餐飲、零售、批發、物流在內的商業服務業,佔GDP約22%,約3.96兆元,如以疫情延展至6月底,前二季營業額預估下滑20%,就會帶來3,960億元的業績減少,這尚不包括空運的華航、長榮、星宇等。如以上半年及營收剩三成估計,則又得加上損失1,200億元。整體而言,就有5千億元左右的損失。如再包括製造業供應鏈斷鏈,以及歐、美、中國大陸經濟下滑對臺灣電子資訊業、通訊手機、機械、石化、鋼鐵、塑膠、金屬的損失,則總體的營收損失將可能超過1兆元左右。這也是渣打銀行、IHS Markit等估計新冠肺炎對臺灣經濟的衝擊可能高達GDP的1%(約1.8兆元)的緣故。

雖然爲了因應新冠肺炎,我們政府亦秉持戒慎恐懼的心態,推出了1千億元的紓困振興方案。包括6百億元的特別預算,用來紓困融資。以及4百億元原預算中「移緩濟急」的金額,來紓解業界的困境。同時,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將在3月底前加碼百億元的補助方案,補助救濟觀光業。不過,對照前述業界的損失(1兆元),以及美國的紓困方案,似乎有點杯水車薪的感覺。以美國爲例,政府通過利用2兆美元來救經濟,並使用多元化工具包括:降息、QE,以及消費券的發放等。日本、澳洲也都編列了3~10%GDP的預算來救經濟。

以臺灣GDP的規模(18兆)來估算,政府編列3~5%GDP的預算規模,約5,400至9千億元左右,是比較合適的。如一時之間無法籌措如此多的預算,則至少應先編列3~4千億元左右的規模,也比較能夠發揮預期效果

因此,我們認爲政府的速度應更快,預算的規模也應擴大。因爲經濟的系統性風險正在擴大,紓困融資固然可以讓業界喘息,但缺乏營收持續涌入的業績,可能在4月底、5月初會產生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無薪假的風潮。倘若情況真的發生,則會重創消費信心,導致企業的倒閉、員工的失業、乃至形成社會治安惡化的問題。等到此時,政府再出面發放失業保險、協助員工訓練,可能會事倍功半

除了擴大紓困及振興經濟的規模外,我們認爲在政策應用上也應注意下列方向:

第一,多元化政策工具的使用:除了央行的降息1碼及針對中小企業紓困的2千億元融資外,財政工具如企業營所稅、地價稅/房屋稅的減免、勞動部失業津貼啓動門檻的降低、企業復工使用外勞比例、員工加班限制的放寬等,均應考慮。

第二,加強跨部會的協調,才能發揮政策的綜效:如同前述,多元化政策工具的使用,才能發揮政策乘數效果,而部會之間應發揮協調功能,才能避免本位主義使政策效果互相抵銷

第三,政策應有產業針對性,才能發揮效果:如目前第一線受創最大的以空運業、觀光飯店、旅行社導遊爲首,透過紓困、融資以及補貼資遣員工的部分薪水有其必要性,同時,無薪假員工應補助部分的薪資,使其生活無虞。但飯店、餐飲融資、紓困後,如果沒有營收還是會倒閉,故此時發放振興券、消費券創造其營收有其必要。

第四,除服務業外,製造業、中小企業的紓困、振興也不容輕忽:這波新冠肺炎除了對服務業衝擊外,供應鏈斷鏈、歐美GDP下滑會對不少臺灣產業的出口有重大的衝擊。因此,上述產業的紓困、融資有其必要。此外,未來應有振興經濟方案,協助其數位轉型,進行新南向海外佈局的協助,才能爭取產業永續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