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應擴大投資防疫體系

圖/本報資料照片

假如政府增設一個部門,一年幾千萬的預算,20年後這個部門替社會「賺了兩兆」,我們是否應該擴大投資?到底哪個公部門這麼厲害?政府的公共衛生部門,平常是花錢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因此,並不會有收入,只有支出。但我們的防疫體系,遇到像COVID-19這種百年一遇的大疫情,一旦運作失當,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但如果運作得當,這種「防禦型」體系對經濟發展的潛在貢獻就會很大,絕對值得政府及早加碼投資。

先說事實,2020年臺灣因爲防疫成功,成爲世界上極少數經濟正成長的經濟體,在疫情之初,有知名的國際學術機構預測,以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地位理位置,以及交流頻繁度,應該會有重大疫情,進而會造成經濟體系的重大損失。我們以亞洲四小龍來比較,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是新加坡-3.87%,韓國-0.71%,香港-6.54%,按理,我們「應該」會跟香港比較接近,但臺灣卻交出+3.59%的亮麗成績單,這一來一回相差約十個百分點。以2020年臺灣GDP約22兆元估計,防疫的成功,臺灣整體社會增加了2兆元左右的財富,也因此,在疫情期間,正式跨過「中等所得陷阱」進入高所得國家(陳添枝,2022年)。

在COVID-19之前,我們上一次的大疫是2003年的SARS,但是來得急去得快,對經濟的影響只有一季,整年度還是正成長。但是當時的政府記取教訓,接受了美國防疫代表團團長的建議,於次年修訂了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首度納入30名防疫醫師。這個深具遠見的政策在這次COVID-19發揮大作用,在第一時間發現「武漢有怪病」而讓政府迅速啓動國安體制,成功將病毒「阻絕境外」的鄭皓元醫師以及羅一鈞醫師,都是在新制度實施之後進到疾病管制署的防疫醫師。

在這個計劃之前,我國政府的人事制度,堅持公務員的待遇要同一體制,不可能因「某個專業」有特殊需求而改變薪資制度。試想,以公務員待遇,怎麼能找到醫師?所以數十年來在公共衛生體系任公職的極少醫師,許多都是政府培養的公費醫師,但也只有局長勉強可以吸引優秀醫師擔任,當年疾管署突破了人事框架,但地方衛生局卻無法比照,因爲地方政府養不起防疫醫師,所以可行之道是由疾管屬擴大防疫醫師的編制,平常把一部分人力派到各縣市衛生局。除此之外,當國際上有了疫情,我們還可以發揮防疫實力派專家支援,一方面幫助防疫體系發展較不足的國家,另一方面是累積經驗,因爲許多新興興傳染病常發生在非洲、中南美洲、或鄰近的東南亞,防疫跟看病很類似,第一線的經驗是人才養成不可或缺的基礎。

20年前的投資,今天一個百年大疫來襲,我們不止「完全回收」過去20年的投資,更替臺灣培養出一批單靠自由市場無法栽培的稀缺人才。但是COVID-19在初期防疫成功之後,到了後期,疫苗短缺、病房不足、檢驗能量趕不上疫情、傳染病通報資訊系統老舊等問題一一浮現。幸好,這些問題沒有大到「傷筋骨」,因爲臺灣企業在政府成功擋下第一波疫情之後,就有充足的時間建立起各自的防疫標準作業,而讓出口導向的產業鏈持續正常運作。

在臺灣正大步向前邁向「晶片強權」的此刻,萬一幾年後再來一次大疫情,我們真的準備好了?SARS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類對疫災的記憶是短暫的,不須幾年,整個社會對COVID-19的記憶就會快速消退。但是20年前的政府,替社會進行了一個小投資,以每年幾千萬的經費,培養了數十名防疫醫師,果然用在一朝,且發揮極大作用。剛上臺的新政府對臺灣的未來有許多想法,但是有看到防疫體系的重要性嗎?

今天,防疫體系需要再投資的地方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但我們知道,投資於人才永遠不會錯。此時此刻,政府應該做的是立刻擴大防疫醫師編制,除了疾管署之外,全國各地衛生局,人口多的六都配置五到十名,人口少的縣市三到五名;除此之外,並應責成各級醫院,由政府提供補助聘用一定人數的感染科醫師。這些投資,雖然每年的經費不會超過十億,但許多數地方政府卻難以負擔,而防疫如同作戰,統一指揮調動非常重要,所以應由中央政府統籌編列預算集中招募、訓練及任用。誠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所說:「我們這輩子一定會再遇到至少一次全球性的大流行!」有備無患,投資人才替未來買保險,是新政府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