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應助臺積電增強海外投資談判籌碼
工商社論
隨着半導體晶片供應的缺貨,各國除了競相投資晶圓廠外,也紛紛要求臺灣積體電路公司前往美國、日本、歐洲等地設廠投資。在各國政府的強力要求下,臺積電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前往海外投資雖然可以鞏固海外市場,和各國政府、廠商建立良好的關係,但也會增加不少建廠、人才召募、土地取得的成本,以及上下游供應商等產業鏈羣聚的配合等問題。但如果不去,則可能會得罪各國政府,加深市場進入的困難,以及各國競相發展半導體產業,加速籌建晶圓廠,導致排擠效果擴大等負面影響。但這些壓力似乎只由廠商獨自承受,並未見到政府出面,整合部會資源來協助臺積電因應各項國際壓力。
對於臺積電面臨的國際壓力,政府究竟需不需要協助臺積電因應呢?我們覺得有必要,畢竟臺積電成爲護國神山,爲國家形象帶來很多正面的外部效益,政府也藉臺積電的急單協助各國政府,爲臺灣贏取很多國際公關的機會。而且,臺積電及其半導體供應鏈爲臺灣創造的很多出口,以及高額的民間投資,也造就了臺灣去年和今年傲視全球的經濟成長率,這些都是臺積電及相關半導體產業帶給臺灣的驕傲。
至於政府如何協助臺積電呢?我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
第一,強化臺積電對全球經濟有利的正面論述。目前各國媒體對臺積電的報導相當多,但根據國際半導體協會的分析發現,似乎不少不盡是正面的論述。例如臺積電的壟斷地位,造成晶片的短缺,各國應該自行發展半導體產業來克服當前的危機,或基於國家安全,應該減少進口,扶植國內的產業等。
不過,貿易跟產業的發展本來就依據比較利益的原則來進行,以美國爲例,美國發展高毛利率的IC設計業,臺灣則針對比較中低階的晶圓代工、製造業來發展。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篳路藍縷,並非完全一帆風順,從1970年代派人才前往美國RCA取經,到國家資源的協助,舉全國之力,一步一腳印,從人才、電力、資金、土地等的協助。尤其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發投入、培植國內的上中下游產業羣聚,纔有今天的局面,絕非蓄意形成壟斷的局面。再者,臺灣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絕對不會壟斷技術、產能,並樂於和其他國家技術合作、交流。同時,各國在晶片危機時,臺積電即配合政府政策的要求,快速協助各國取得相關的產能。而且,除了臺積電之外,臺灣還有聯電、華邦、世界先進等廠商,加上完整的封測羣聚廠商,可以協助各國取得一次購足的服務,並提高半導體在各產業應用的競爭力。彼此分工的結果,而得以讓世界更美好。反之,違反比較利益的原則,各國自行發展半導體產業,反而失去成本效益的優勢,不見得是聰明之舉。
第二,加強臺積電對國內產業影響力的正面論述。如同前述,臺積電雖然就業人數不到10萬人,但是它帶動臺灣的上游IC設計、中下游封裝、測試、光罩等產業,乃至化學材料與機械設備、土建設備的發展,加上每年高達千億元新臺幣的投資,以及對出口的龐大貢獻,均可謂臺灣之光。尤其是這兩三年臺積電不斷躍上國際版面,爲臺灣的國際形象,添加了不少光彩,也讓世界的人看見臺灣的存在與榮耀。同時,半導體作爲國內電子資訊業的投入重要原料,在地緣的關係之下,國內廠商自然也比較容易取得相關產能,有助於提升臺灣整體電子資訊業的競爭力。
第三,增加臺積電海外投資的談判籌碼。雖然臺積電赴美國、日本、歐洲等地投資,可以槓桿海外人才、土地、建立客戶關係等資源,以及鞏固海外市場等優勢,但也有海外成本高、勞工安全、環保標準高,退休金提撥等劣勢。此外,根據國外專家訪談的結果,如果國內對臺積電前往海外投資樂觀其成,而且不少廠商爭着去美國投資,我們就拿不到太多好的籌碼。如果國內對臺積電去美國投資,多發出一點疑慮,包括可能導致人才、技術的流失,以及海外高昂的建廠、生產成本,可能降低公司盈餘,並損及股東權益等。如此或可爭取更多臺積電在海外投資的談判籌碼。包括聯邦的行政支援、州政府的租稅優惠、土地租金減免,乃至於劃出一定區塊的工業區,容納臺積電及其周邊供應鏈廠商。當然政府也可以利用臺美貿易投資架構協議(TIFA)的平臺,爲臺積電及相關半導體廠商爭取更多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