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元兇找到了!這2種菌結伴會「造反」
圖/Shutterstock文/陳俊辰
臺灣癌症發生率連年奪冠的大腸癌,很明確跟吃太油、糖太多、少蔬果有關,但假如再追問「爲什麼有關?」,要弄清楚原因可就難了。「多油糖、少纖維」又跟腸道菌相變惡劣大有關係。最新《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份報告破解部分謎團,直指壞菌附着在腸道里作祟,會害人得大腸癌。
想解開細菌和大腸癌關聯,醫界和學界已經追索答案十多年,始終理不出頭緒。「這項研究揭露腸道菌以意想不到和有時致命的方式改變人的防禦系統。」《紐約時報》資深醫藥記者蔻拉塔(Gina Kolata)如此評論。
腸子內面有厚厚一層黏液,幾十兆個、總重量跟大腦差不多的腸道細菌就長在其上,種類有幾百到上千種之多,這層屏障兼具養菌和防堵細菌入侵血管和腹腔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竟能鑽透這層金鐘罩,緊貼着腸道壁大量繁殖,大大打破過往認知。接着大腸桿菌分泌毒素,損毀腸道細胞的DNA;脆弱擬桿菌則產生另一種毒素,既破壞DNA又使細胞發炎。兩種菌聯手使腸道長出不正常突起(瘜肉),悄悄變成奪命癌症。
更奇妙的事還在後頭,主要研究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傳染病專家希爾斯(Cynthia Sears)指出,如果分別用其中一種菌去感染實驗鼠,根本不會或很少誘發腫瘤。
但是如果兩種細菌一起出現,腸道的癌變戲碼就開始啓動了。結果顯示它們「缺一不可」。
希爾斯透露,她正試着確認這些細菌是不是一部分人,或者是所有病人大腸癌的驅動因素。第一波研究已展開,她準備先從社區裡收集和仔細檢查2000個病理切片樣本。
大腸癌的罪魁禍首之一是細菌,這個認知在醫療上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代表大腸癌可能變成一種簡單就可以預防的病。
不過,希爾斯和其他專家提醒,現在就要用這項發現去預防大腸癌,「爲時尚早」,因爲抗生素都是不管青紅皁白,把各種腸道細菌統統殺掉,萬一誤殺協助消化、促進營養素吸收和代謝的益菌,病人反而受苦。
大腸桿菌和脆弱擬桿菌是人人腸子裡都有的正常菌叢,在健康腸道里它們幾乎沒有機會突破腸黏液保護,到底如何入侵、在什麼條件下會入侵還需要更多研究。不過今年稍早有試驗發現,飲食裡纖維一吃不夠,腸黏液很快會變薄,細菌容易接近腸壁,增加感染或發炎風險。
因此從細菌角度來說,富含纖維的五穀雜糧和蔬果,是保護腸壁和餵養好菌的最佳糧草,好菌多壞菌就會減少。在現階段沒有精準殺死單一細菌辦法的情形下,預防大腸癌上身的最好方法,可能仍是一句黃金守則:不偏食、多運動。
延伸閱讀:
不要成爲大腸癌盯上的6種人!
只要不是第四期,大腸癌都有根治機會
大腸癌1、2、3、4 期怎麼分?
3個好方法「多吃粗食」 不讓大腸癌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