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排毒 肛腸疾病找上門
歸納有關「毒」的理論和說法,發現很多都將宿便、膽固醇、脂肪、尿酸、乳酸等不相干的理論列入,尤以宿便的出現率最高。
宿便指的是對儲留於腸道數天而未排出大便的簡稱。醫學上並沒有「宿便」的概念,從消化過程來看,食物經消化吸收、轉化爲大便,需經歷24小時至48小時一系列過程;排出體外前,在腸道也有一定的時間停留、由稀到軟的過程,這是大便形成的自然過程和規律,因此,正常人體內都有一定的大便存留。
刻意通便有害無益
正常排便是人體生理的需求,一般每天1次,成形的軟便最好。若刻意清毒,會導致每天大便次數增多和慢性腹瀉,長期下來,導致食物殘渣因吸收不完全,大便易稀軟,肛門周邊皮膚因多次擦拭和稀便殘留,引起皮炎及溼疹,肛門直腸末端也容易引起痔靜脈充血、肛墊下移等,引發痔瘡、肛管炎、肛竇炎等。
中醫認爲,這是由於飲食不潔等,傷及脾胃而滋生內溼,溼與熱結,下注肛門,而誘發諸多肛腸疾病。
慢性腹瀉還容易引起腸黏膜水腫,甚至腺體增生形成腸息肉,恐有癌變的可能。對正常大便的人來說,刻意通便排毒對身體有害而無益。
飲食調節可改善便秘
便秘患者如果一味用通便的藥物,是治標不治本,可暫時緩解便秘症狀,卻增加腸道負擔,加重病情。若長期用瀉藥還會導致營養不良和腸炎、醫源性便秘等。
據實驗室和流行病學研究表示,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纖維素飲食可能與結腸癌的發生有關,主因是糞便產生的致癌物增多,加上腸道蠕動緩慢,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的接觸時間拉長,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
食用粗纖維、低蛋白、低脂肪食物和水果,可有效改善便秘情況,並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
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最好每天定時排便1次。適當運動可促進腸道蠕動,使大便及時排出,還可增強體質。
長期便秘患者要去醫院檢查,分辨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對症治療。若長期依賴瀉藥,不僅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反而加重腸道負擔;長期過度依賴藥物,將使腸道功能退化,失去重建腸道正常功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