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晉商魂留萬里茶路

文接C4版)歷史記載,中、蒙、俄的民間茶葉貿易由來已久,尤其在明、清之際,因西伯利亞一帶的遊牧民族對「解渴化膩、補充營養」的茶葉需求旺盛,因而逐漸形成一條全長9000公里以上、完全由以晉商爲主的中國商人運輸、從茶葉產地通到銷售地的漫長商路。

1689年(清康熙28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後,茶路真正形成規模,而固定路線和大規模貿易,則在1727年(清雍正5年)簽訂《中俄恰克圖條約》後。

晨光表示,晉商茶路在大陸境內的主幹線,約有4000多公里,當年用青石板或卵石鋪成的老路,如今絕大部分已被省道、國道或高速公路覆蓋,只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嶺,還能斷斷續續見到原始道路痕跡;在閩贛交界的分水關附近,還保留一部分當年的石路和橋樑;而青石板上,還可清晰看到幾代晉商用雙腳走出來的光亮,和運茶獨輪車所碾出的深凹車轍。

當地村民們告訴我,曾聽祖輩說過,那時運茶腳伕和獨輪車整天從此路過,熱鬧的車輪聲和喧譁聲有時徹夜不停。」李晨光回憶說。

茶商事蹟留存民間

2次走茶路的過程中,李晨光藉由風土民情印證晉商在當地販茶的故事,例如:「在湖北羊樓洞兩湖交界地帶,晉商掌櫃和夥計在長年經營活動中,與當地女子不可避免地產生情愛關係,如湖北省蒲圻市民歌:『七月裡,七月半,紅茶客人揀一半,姐若耶,日落西山收撿盤……九月裡,菊花開,紅茶客人把箱排,姐若耶,姐在房中哭哀哀……。』貼切描述當地茶女山西紅茶客人的思念。」

從山西到武夷山實在太遙遠,所以到了清中葉,湖北、湖南成爲主要產茶區之一後,晉商漸漸轉向兩湖辦茶。李晨光說:「湖南安化縣被稱作『世界茶王』的『千兩茶』,就是當地人根據晉商建議和需求所創。1820年(嘉慶25年)前後,祁縣喬家(即喬致庸家族)『大德誠』總號下屬『三合公』茶莊爲了運輸方便,即請當地茶人棕葉和竹皮花篾包裝茶葉,再由人工踩製成瓷實圓柱狀。晉商所創的工藝,至今仍保留在當地茶莊,並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當地人壓制『千兩茶』時所唱民謠號子,韻律也頗似山西民歌。」

一路艱辛成敗難測

探訪茶路的過程中,李晨光深深體會在晉商看似風光的背後,付出多少艱辛血淚。他表示,茶路由南到北分爲3段,南段從福建省崇安縣(現稱武夷山市)到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是水路;中段從賒店到河北張家口市車路;北段從張家口市到庫倫(現蒙古首府烏蘭巴托)是駝路;走完全程9000多公里,約4個月。

東夥分離」(老闆與夥計)制度形成前,晉商都是親自南下辦茶。因路途遙遠、自然與人爲的危機難測,吃的是筱面(燕麥製成的面)、窩頭和鹹菜、炒麪,喝的常是用牛糞燒開的雪水或沼水,一路艱辛,絕非現代人所能想像,累死、病死或被毒蛇咬死都有可能。

李晨光表示,2001年曾在閩贛交界的分水關附近,看到一塊粗糙碑石斜插在稻田裡,上書「孤魂」2字,應是客死他鄉的「西商」埋身之處;2007年再經此地,「孤魂」碑石已不見,但當地人帶他去看一塊較爲精緻的「孤魂總祭」石碑,立於清光緒6年(1880年),記載的也是當地人把不幸死於途中的外鄉人屍骨收集起來、集中掩埋的「行善積德」之舉。

「或許,還有死在途中者,就連這樣的「總祭」都無緣加入,所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李晨光感嘆地說。

事實上,李晨光自己就曾在探訪晉商茶路的途中,遇過幾次危險。他表示:「記得有次在江西鉛山,我在拍照時一直後退,不慎落入信江,被幾位船工救起後,全身衣服都溼了,無奈只好返回賓館。重新開房時,我受到賓館經理和服務人員悉心照顧,他們不僅幫我烘乾衣物,還免費提供房間讓我休息。」

窮途潦倒客死異鄉

在這條萬里茶路上,李晨光看到相當多關於晉商所遺留的歷史遺蹟,還有許多地方仍保有當年晉商在當地經商時,特別修建的關帝廟和會館。如在湖北省襄樊市米公祠內,有幾塊石碑,記載清道光10年、29年,當地爲修漢水堤壩和炮臺向各會館、商號集資的事蹟,山陝會館的捐資額居首,遠高於其他會館、公號

但並非所有晉商都能在茶路上掙得大筆財富,因經營失誤或沉迷吃喝嫖賭,最後窮困潦倒、流落街頭者也大有人在。李晨光舉例說:「到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時,當地縣誌辦主任表示,城南有座老樓,是早年落戶此地的晉商所建,但樓修起後沒幾年,主人回了山西,兒子吸食料面(毒品),最後錢財散盡,賣了妻兒、樓院,不知死於何處。」

此外,李晨光也曾在當年晉商雲集的張家口,發現當地直到對日抗戰前2、3年,還有一個由晉商承辦的慈善性社團「晉義社」,專門爲客死他鄉的山西人收屍:「當時每年清明時節,都會由當地山西商鋪捐資,集體祭奠死在當地的同鄉,而前來享用祭品的乞丐,也常是落魄的山西人。據說現今當地的古宏廟大街,名字就是由當年晉商『孤魂廟』演變而來。」

李晨光表示:「走在萬里茶路上,一代晉商遠去的背影,讓我肅然起敬,當代晉商與明清晉商最大的差別,就是誠信和魄力。」

(題材取自《三晉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