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以兩岸同屬中國維護臺海和平
中國時報社論
內政部以違反《國籍法》爲由,解除已卸任的南投陸配史雪燕公職,綠營要求以同樣標準檢視民衆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第15名的陸配李貞秀,企圖阻斷其遞補立委的可能性。民進黨的意圖很清楚,以行政權認定兩岸人民擁有各自國籍,所以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但這明顯違反《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解史雪燕公職 違背承諾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陸地區是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兩岸人民的權利義務透過戶籍區分,而非國籍。同樣的,條例規定臺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這裡的「大陸地區護照」指的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但由於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予承認,所以對岸的政府只是「地區政府」,而非「國家政府」、更非中央政府。
諷刺的是,史雪燕是在卸任議員2年多才收到政府的處分,其中有兩大弔詭之處:第一,史雪燕遞補擔任議員時,民進黨早已在中央執政,當時的蔡政府並未端出《國籍法》不同意其履職。可以說,蔡總統是爲遵守「依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就職演說的鄭重承諾,而沒有提出對史雪燕「未放棄國籍」的質疑。那麼,賴政府的動作不就意味對兩岸現狀的改變嗎?是否違背了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呢?
第二,「不溯及既往」是法治原則,也是現代政府的施政準則。賴政府若需要推動兩國論,大可以堂堂正正動員黨籍立委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理直氣壯將「大陸地區」改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果,政府居然濫用行政手段,以「校正迴歸」的小動作偷渡「兩岸兩國」的政治主張,等同於向所有人宣示「黨比國大」、「黨比法大」,暫不論剝奪陸配合法權利的問題,「黨說了算」本身就是對憲政的粗暴踐踏。
兩岸都是中國,大陸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在法律上將中華民國稱爲「臺灣地區」,在官方論述中將管轄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稱爲「臺灣方面」,是事實上對中華民國臺澎金馬治權的尊重;同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爲「大陸地區」,且依法設立代表我官方的陸委會,也將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爲「陸方」而非「中方」。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在新發表的和平宣言中,強調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文化血脈相連 兩岸一中
「互不隸屬」這四個字,出自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也見諸扁政府前期「跨黨派兩岸小組」的共同聲明,亦在蔡英文、賴清德兩任民進黨總統的文告中傳續。可以說,「互不隸屬」是綠營一直以來對兩岸關係的認知。但與此同時,兩岸憲政體制都將彼此視爲一個國家,都將書面上的憲法效力及於對岸土地,此乃兩岸共享中國主權、分享中國治權,而在兩岸土地上設有戶籍的人民都是中國人。
中國人共識既有法理連結,更有歷史、血緣、文化的連結。「祭祖」是兩岸交流最新熱詞,4月清明節馬英九在黃帝陵祭拜,11月王金平在漳州王氏宗親廟祭祖,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日前赴漳州家廟祭祖。兩岸血脈相連結,源於家族、家庭的遷徙,賴清德總統赴南太訪問,卻動輒把「我們同屬南島民族」、「和南島一家親」掛在嘴邊,臺灣和南太固然存在人類學淵源,但歷史、文化連結薄弱。賴總統與其說「臺灣和南島是一家」,倒不如說「人類都源於非洲」。
兩岸之間固然存在國號、制度、價值、治理體系、生活方式、現代化模式的分歧與堅持,但這些根本上源於人民長期的分隔與國際情勢的塑造,正是兩岸人民應該突破的障礙。兩岸都是中國,是確保臺海和平的「戰略清晰」部分,至於中國是PRC還是ROC,則是「戰略模糊」的部分。
兩岸同屬中國,互不隸屬不涉國家主權,是兩岸和平共處的基礎,至於如何解決治權互不隸屬問題,讓臺灣人心甘情願完成政治整合的制度性安排,需要兩岸人民的智慧磨合,就交給時間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