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減碳降污根本之道在於源頭治理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劉文文)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17日表示,“碳減排和大氣治污這兩件事情在治理技術上和思路上有共同點也有差異點,其根本之道在於源頭治理,同時又有不同的末端治理手段。”

當天,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共同主辦的2021綠色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杜祥琬在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由於溫室氣體和大部分大氣污染物同根同源,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料的燃燒。因此,在杜祥琬看來,碳減排和大氣治污的末端治理手段有別,但是源頭治理高度一致,協同性很強。實現“雙碳”目標和打贏藍天保衛戰,末端治理有一定作用,但根本着力點在於源頭治理。

他認爲,大氣治污和碳減排有不同的末端治理手段。對於大氣治污來說,其階段性進展主要是靠末端治理,包括各種煙氣、尾氣和污染場所排氣的治理。以燃煤電站來說,中國製定了除塵、脫硫、脫硝標準,末端治理成效明顯。對於碳減排來說,可採用碳匯方式以及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碳移除技術減碳。

杜祥琬指出,通過源頭治理後的剩餘排放量如果能夠被吸收、利用和移除,以達到相對衝的結果,就稱爲碳中和。目前,全球包括中國的情況都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大於碳匯和移除的量,所以治理的着力點仍在源頭。

他強調,在源頭治理方面,一要節能提效。節能最大的潛力在於產業結構調整,要遏制“雙高”項目,改變產業偏重,可顯著減少工業用煤;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帶來顯著的節能效果。二要大力推進能源的清潔化、低碳化,優化能源結構。在終端能源中,提高電力消費的比例。在一次能源中,穩妥逐步減少煤炭消費,迴歸科學產能,減少煤炭的非發電利用。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同時發展儲能技術和靈活性資源,構建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清潔電力爲主的能源互聯網。(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