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九大抓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促進中國能源低碳化轉型
“碳達峰-碳中和”作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既是推進能源革命、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抓手,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可謂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碳達峰-碳中和’需要一些觀念的創新。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的高度來認識能源革命。”4月23日,由能源環境服務產業聯盟(EESIA)主辦的2021能源環境服務產業年度峰會在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如是表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這是一輪全球性的能源革命。然而,值得警醒的是,200多年來,工業文明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杜祥琬院士表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現代非化石能源的巨大進步,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是又一輪深刻的能源革命。”
能源低碳化的觀念改革
杜祥琬院士指出,想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要主動改變一些對能源的既有觀念。其中,“從能源發展到提出能源革命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碳達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碳達峰”不是衝高峰,而是走向“碳中和”,二者是有機聯繫的兩個目標。對此,杜祥琬院士從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兩方面對能源革命進行了闡述,“概括起來,消費革命是由粗放低效走向節約高效;生產革命是由黑色高碳轉向綠色低碳,或者說從化石能源爲主轉向非化石能源爲主的轉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
杜祥琬院士認爲,在中國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爲主的前提下,能源體系追求的首先是能效,提效應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節能提效是減排的主力,是保證國家能源供給安全、能源環境安全與氣候安全的要素。不過,杜祥琬院士也表示,應該重新審視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在化石能源資源“富煤、缺油、少氣”的同時,我國擁有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爲主的低碳能源體系的資源基礎十分豐厚。由於對能源資源稟賦認識的侷限性,一些能源負荷很重的地區,形成了對外來電、外來煤的依賴。這是一個影響能源政策和能源戰略的實際問題。
九大抓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那麼,要如何實現我國“3060”的雙碳目標?杜祥琬院士認爲,除了能源觀念創新、政策扶持與市場推動之外,還可以從以下九大抓手出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
第一,與藍天保衛戰協同發展。能源減碳是減少溫室氣體,藍天保衛戰是減少空氣污染。空氣質量首先要達到國家居民區PM2.5的年平均濃度不得超過35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再完成全球目標,與藍天保衛戰有高度的協同性。第二,能源節能提效是降碳的重大舉措,產業結構調整節能、管理節能、技術進步節能和文化節能都很重要。第三,建立以非化石能源電力爲主的新能源電力系統。電力行業在碳排放中佔了大量比重,想要電力減碳,需要因地制宜地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電力,與儲能、智能電網、分佈式和配電網服務等協同發展。同時,推動煤電的高效、潔淨化利用和靈活性改造,推進熱電聯產、生物質摻燒,逐步有序地減少煤電的佔比,實現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第四,交通減排。建立一個逐步脫碳的交通能源體系,發展新能源車,以電代油、以氫代油,推動可再生的零碳燃料產業發展,從綠色出行發展到綠色航空、綠色航海。第五,工業減排。調整產業結構,堅決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衝動。第六,建築減排。注重建築建造與運營的節能改造;運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工業餘熱,對建築進行電氣化改造;推廣建築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普及智能家居與智能家用電器,加速建築產業的脫碳;把光伏和建築結合起來進行產能,即能源產銷一體化;提高靈活性電源,如儲電、電動車、充電樁等一系列一體化的新型建築配電系統。第七,循環經濟。減少垃圾填埋,促進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建設無廢城市試點,向無廢社會過渡。第八,發展碳匯。鼓勵發展生物碳匯、森林碳匯、CCUS等各種碳移除和碳利用技術。第九,政策手段。積極運用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碳交易等政策工具,引導碳減排。
能源低碳化事關全球未來
杜祥琬院士認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謀劃最優的戰略路徑,降碳和發展並行不悖。“3060”目標是基於我國國情和科學論證的目標,會帶來新投資、新技術、新產業、新交通、新建築、新能源和新的發展方式,將深刻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進步,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的共贏和可持續發展。“雙目標是參與全球的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後,我們要考出好成績。”杜祥琬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