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沒有合作對話的基礎 是當前美中關係難題
被稱爲「亞洲沙皇」(Asia tsar)的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近日表示,中國與美國的確有可能和平共處,但在北京越來越自信下,伴隨的挑戰將非常艱鉅。
▲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坎貝爾指出美國當前的挑戰在於,必須制定「能給中國表現機會的戰略」,但若中國選擇站在「維持和平與穩定的對立面」,美國也必須要有所迴應;他同時表示,北京近來顯然越來越有自信,與此同時,他們也與許多國家展開對抗,這一做法與他們在1990年代的作風大相逕庭。
美國「中國政策」的轉變
多數中國研究專家都可理解,坎貝爾提及的所謂中國在九十年代的作風,正是昔日民主黨「交往政策」(engagement)的核心假設:在理論上以新自由制度爲主軸,主張在經濟互賴的驅動力下,必然可以建構某些行爲準則與共享價值理念,透過「國際建制」足以管理與規範全球秩序,同時避免陷入現實主義製造的「安全困境」的陷阱。
這些人認爲鄧小平改革開放將帶來「機會之窗」,一個經濟現代化的中國將創造市民社會與中產階級,這是啓動民主化與和平轉變的觸媒,也讓中共的決策日益溫和且透明,最終轉型成爲民主政體。
他們認爲對於中國採取的圍堵政策將會導致「越南化」的下場,這種認知顯然與「遏止論」對其批判的「慕尼黑化」大相逕庭,這就是中國機會論與威脅論長期以來的爭辯。
▲江澤民與胡錦濤的「韜光養晦」路線,在習近平時代被打破了。(圖/路透)
平心而論,或許在江澤民或胡錦濤掌權下可以得到某種反饋,只要中共對外奉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路線,在亞太地區實行「睦鄰政策」,對內採取「民進國退」市場改革,對臺實行「寄希望臺灣人民」的統戰策略,交往政策縱使沒有達成目標,也不會有明顯的損害與毀滅性,然而習近平掌權後卻改變了這一切。
習近平路線也讓美國智庫界「擁抱熊貓」與「屠龍刀」兩派之間的分歧日益縮小,紅隊與藍隊開始認識的美中關係已經出現本質性的變化。
其實拜登並不希望美中關係處在全面對峙的狀態,在有限度的議題領域中雙方可以尋求合作。這個動機可在去年選前拜登的態度得到驗證。
拜登彼甚時投書《世界日報》稱要重建美國最親近夥伴的關係,與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增進美國在亞太地區共享的繁榮、安全與價值。在應對中國的方式,拜登主張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情形下與中國合作,包括公共衛生、核不擴散和氣候變遷。
▲拜登並不希望美中關係處在全面對峙的狀態,但如今中美關係真如他所願?(圖/路透社)
諷刺的是,這些合作倡議在當下似乎成爲過往雲煙,也成爲坎貝爾口中美中關係的挑戰與和平共處的難處。姑且不論雙方在疫情調查、揭露責任與疫苗外交互別苗頭外,在氣候變遷與核不擴散兩大議題更是針鋒相對。
習近平在氣候變遷峰會的談話不僅和拜登形成反差,也符合中國在全球議題上經常扮演的「政治上的巨人、經濟上的侏儒」的角色。
美中能不針鋒相對?
正當拜登高舉2030年美國碳排放減半的承諾時,習卻宣稱中國過去的成績;並表示發達國家應該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強調「要重信守諾,不要言而無信」;同時宣稱接着重申去年提出的2030年以前碳排放達峰值、2060年以前碳中和的目標。簡言之,在氣候變遷這個議題上美中毫無共識與政策交集。
在覈不擴散的議題上,雙方的衝突點更日益擴大。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說,中國核武庫擴充迅速,與此同時美俄也加強了核武在安全戰略中的分量。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日前發佈報告說,儘管全球核彈頭數量比2020 年有所減少,但是部署核彈數量有所增加。報告資料顯示,中國核武庫的增長速度連續第二年居世界領先地位。一年內中國現有的核彈頭增加了30枚,達到了350枚。
此外,五角大廈去年秋天發佈的關於中國軍事力量報告估計,中國維持着「200多枚可操作的核彈頭儲備」,其中包括大約100枚洲際彈道導彈。報告稱,中國打算加強其戰略武器的「核三位一體」,使其能夠從陸地、海洋和空中發射核武器。
▲習近平在各個領域意圖改變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角色,必然使得美中關係難以回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友好狀態。(圖/路透)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詹姆士.馬丁禁止核武擴散中心」(CNS)取得的商業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正在甘肅省玉門市的沙漠盆地興建逾百座彈道飛彈的地下發射井,完成後勢必提升核武實力。美國務院對此表示感到「憂心」,呼籲北京政府以實際行動降低核衝突風險。
當下國際體系與冷戰時期最大差異是,一個全面對抗的零和體系,因爲在全球化與新安全觀的驅動下,國家間的合作與互賴仍有其必要性,特別是在疾病治理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中有其迫切性,這也構成美中關係調整修正的可能;然而習近平在各個領域意圖改變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角色,必然使得美中關係難以回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友好狀態。
在拜登眼中,北京在民主人權、地緣政治、區域權力平衡、全球生產供應鏈、軍力擴張的積極作爲將直接牽動華府的神經末稍,這些問題更直指臺灣,使得臺海議題成爲雙方角力的關鍵所在。
熱門點閱》
► 712後臺灣步向微解封?德國經驗告訴臺灣 要解封先做到這「五點」
► 詹長權/如何提升疫苗覆蓋率?「同島一命、先打一劑」
► 何美鄉/英國力拼全面解封 感染率、接種率成當地人防疫裝備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