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知識與膽識的觀人術

在知名國立大學任教的老吳教授閱人無數,前些日子他跟好友老張分享其研究「觀人術」的成果,頗爲傳神有趣。老吳開玩笑的說,根據知識及膽識的有無,全世界大致可以分成三種人:

第一種人有知識、有膽識(Have knowledge, Have guts),他們幹實事(Do it),這種人可以創業,成爲企業家;第二種人,有知識、無膽識(Have knowledge, No guts),因爲沒膽量不敢創業,只好提供顧問服務(Consult it),擔任顧問;第三種人則沒知識、也無膽識(No knowledge, No guts),因此只好在大學教書(Teach it)做老師,就像老吳自己一般。

聽完老吳的解析,好友老張心裡很沮喪。因爲老張過去三十年都在擔任顧問,雖然沒膽識,但至少還有點知識。退休後轉至大學當老師,竟然連知識都沒了!

不過,頭腦還算清楚的老張提醒老吳教授,根據一般顧問都很擅長的MECE原理(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縮寫,一種邏輯分析法,訓練決策者解析問題時要做到「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他的分類還少了一種人,那就是無知識,但很有膽識的人(No knowledge, Have guts)。

老吳則好奇的問,那「無知識,有膽識」的人可以做什麼?老張說,這種人很適合當「名嘴」!殊不見電視上的許多名嘴,各種議題幾乎都可以誇誇其談,節目上半場可談三星與火星,下半場可以談豬肉與瘦肉精,這若沒有超乎常人的膽識,是很難做到的。

雖然老吳教授的說法有點浮誇,但也隱含社會對不同職業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對於大學老師不接地氣的觀察。老吳自嘲沒有知識,也沒有膽識,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大學的研究往往以理論爲主,注重學術貢獻和影響力,但這些成果可能難以直接應用於現實世界。

此外,有些老師的教學內容可能較爲陳舊,未能即時更新,導致學生所學與業界需求脫節;加上部分老師缺乏業界實務經驗,從而讓學生感到所學與實際工作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

然而,要提醒的是,這樣的刻板印象並不完全反映現實。隨着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大學老師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並積極採取措施來縮短與社會的距離。愈來愈多的學者不僅專注於理論研究,還參與實務專案,與企業合作,將他們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現實世界。而有些老師也在教學上不斷改革,引入最新的科技發展和市場趨勢,確保學生所學能夠與時俱進,滿足產業界的需求。

總體言之,老吳教授的幽默分類的確揭示了一些現實中的問題,但我們也應該給予那些正在努力改變這種不接地氣形象的老師們一些肯定與鼓勵。他們不僅具備豐富的知識,也在不斷增強自己的膽識,期許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相信這樣的努力和變化,將有助於扭轉社會對大學老師的刻板印象,讓高等教育真正成爲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育者和創新者。

(作者爲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