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知識春晚的意義與震撼─再認識中國的意義(十一)
2009年,由中國帆船協會和中華臺北帆船協會舉辦的第一屆海峽杯帆船賽帆船齊聚廈門,其中參賽的深圳衛視號整裝待發。(中新社)
世界公認,與貧窮二字脫勾的國家,不是小國寡民(大多數百萬人口左右,極少超過千萬)就是資源豐富,或兩者兼具。或以高徵稅,力行社會福利,如北歐三國。但對十四億人口的超大型國家,是極爲艱鉅的目標,難啃的骨頭。
中共政權原本就具有追求社會主義平等價值的本質,加上傳統中華政治文化,「不患寡而患不均」、「損有餘補不足」的儒家民本思想綜合體。臺灣在蔣經國時代,也達標過,以民生均富爲核心的施政理念。可惜臺灣曾經的驕傲,已逐漸褪色了。
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如何解決貧窮的問題?唯選票考量:1.扶貧政策是否會傷及支持階層?2.貧窮階層的選票是否當選的關鍵?3.針對貧窮階層,若能以物質、現金換得選票,何必訂策解決。因此,脫貧與否,既不是價值,也不是責任,當然更不一定要有政策,當選與否,纔是考量的重點。
責任承擔vs.選票考量
社會主義,加上中華傳統政治文化,成爲治理理念,雖沒有選票壓力,卻視之爲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列爲必達成的使命。有計劃、有步驟、有考覈地推動。可預期,大陸的扶貧成效,必大於西方社會,因此大膽預測,明末的流寇,不會出現在中國。
最初,我也認爲扶貧政策,只是政治口號。深入理解,用心研究,有機會接觸基層訪談,深深體會「具中國政治文化特色」加上「社會主義平等本質」,落實精準扶貧的政策實踐,中共扶貧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