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淑美博士澄清外界疑慮 作物基改將改善未來的生活 

▲餘淑美博士指出,未來人類糧食危機將日趨嚴重,基因改良技術更應被重視 。(圖/富生達國際提供)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基因改良研發已經30餘載,人類食用歷史也近20載,但近幾年開始有反對的聲音出現,不僅是大衆開始關注食安問題,也顯示此技術逐漸受到重視。國內對基改工程着力頗深的餘淑美博士表示,據她多年來研究,覺得這個技術越來越重要,尤其是針對未來人類糧食安全的問題。基改的出發點除了要解決人類將來勢必要面臨的糧食匱乏,以及氣候乾旱缺水栽種窘境、更是爲了環境保護,甚至是現今愈趨重要的食材化學檢驗安全,但新的科技總是需要時間及多方實驗來驗證。

餘淑美指出,科技發展始終來自於人類的需求,基因改良科技也不外乎於此。目前臺灣民衆普遍對基改的科學原理不瞭解,基改糧食作物的推行很不容易。加上有些特定團體負面宣傳,也使基改糧食作物的推廣受到許多阻力

餘淑美表示,目前全球商業化的基改經濟作物,在栽種面積產值上已逐年上升,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基改技術不僅有效提高生產量,更降低了許多栽種成本。其中如玉米就有非常廣泛的用途諸如工業生質能源動物飼料,及人類糧食等,加上因合作效率高及產量高,使生產成本較低,因此經濟重要性超過稻米小麥

▲基改經濟作物在栽種面積及產值上逐年上升,其中玉米有非常廣泛的用途,諸如工業、生質能源、動物飼料,及人類糧食等。(圖/富生達國際提供)

但以長遠角度來看,餘淑美博士認爲,下一階段基改新興作物很可能爲稻米,因爲稻米是全球一半人口主食,未來數十年產量必須需大爲提升,方能餵飽大量增加的人口。目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必須研發出耐旱及耐澇的基改糧食作物,方有可能穩定糧食生產。

餘淑美博士提道,基改作物的發展是必要的,其實驗室致力於耐澇稻米的基改研究,即使目前不予採用並不代表未來不會需要;科技並非一蹴可幾,必須不斷研發、驗證,並接受檢驗,方可逐步達到符合人類及環境的變化,以期解決未來人類的基本糧食需求,在需要時提供農民與民衆最大的幫助。

不過,餘淑美也直言,最終能夠影響基改作物商業化的要點,取決於大衆的接受度,讓大衆對基因改良科技與生物科技的瞭解將是一大要務。餘淑美希望透過教育社會大衆瞭解基因改良的科學基礎安全性,也是相關單位必須積極推展的任務

餘淑美博士強調,糧食安全是未來數十年極爲重要的議題,社會大衆在瞭解食安無虞前提下,接受度也會越來越高。她建議服部可針對基因改良科技建置網站或與相關協會合作,提供大衆詳細及深入介紹基因改良科技的平臺,讓大衆得到正確的知識與訊息

▲基改作物可解決未來的糧食問題。(圖/富生達國際提供)